中國欲重拳治理制造業內卷
(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政府近期對生產者價格戰的強硬表態,正引發外界對新一輪工業產能削減的預期。這是一場備受期待但充滿挑戰的抗擊通貨緊縮行動,可能對經濟增長構成風險。
本月,中共領導人誓言加強對激進價格戰的監管,官方媒體也發出了迄今為止最嚴厲的警告,稱這種工業競爭形式正在損害經濟。這些信號與十年前中國推行的供給側改革遙相呼應,當年通過削減鋼鐵、水泥、玻璃和煤炭等行業的產能,成功結束了長達54個月的工廠出廠價格持續下跌的局面。
然而,經濟學家指出,此次抗擊通貨緊縮的戰役將復雜得多,並對就業和經濟增長構成風險。與此同時,與美國的貿易戰正在加劇價格競爭,擠壓工廠利潤。
與十年前不同,北京此次面臨的挑戰包括更高的私人所有制比例、地方與中央層面激勵機制的錯位,以及其他經濟部門刺激選項有限,難以吸收產能削減造成的失業。
新一輪改革的困難
北京將就業視為社會穩定的關鍵。目前,出口企業甚至國有部門都在裁員降薪,而青年失業率已高達14.5%。
“這一輪供給側改革比2015年的那次要困難得多,”澳大利亞蒙納什大學經濟學教授施赫嶺 (He-Ling Shi) 表示,“失敗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失敗,將意味著中國整體經濟增長率將下降。”
經濟學家預計,北京的任何產能削減努力都將是小步、謹慎地進行。官員們急於實現大約5%的年經濟增長目標,將密切關注可能產生的溢出效應。
預計將於七月底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可能會發布更多行業指導意見,盡管此類會議很少發布詳細的實施路線圖。
分析人士預計,北京將首先瞄准曾被譽為“新三大”增長引擎,但如今卻被官方媒體點名指責打價格戰的高端產業:汽車、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這些產業的擴張在本世紀20年代加速,因為中國將資源從受危機打擊的房地產行業轉向先進制造業,以推動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向價值鏈上游移動。
但中國龐大的工業體系,佔全球制造業的三分之一,普遍存在產能過剩。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表示,大多數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都低於80%的“健康”水平,他們將此歸咎於國內需求疲軟以及偏向生產者而非消費者的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
美國和歐盟官員一再抱怨這種模式正在用中國制造的廉價商品充斥全球市場,並危及他們各自的國內產業。
一位不願具名的外資化工公司經理姜女士 (Ms. Jiang) 表示,早在2023年,她所在行業的產能過剩就已顯而易見,但企業仍在繼續擴張。
“如果資金廉價且充裕,任何公司都認為自己不會破產,並且可以把競爭對手壓垮,”姜女士說。
地方激勵機制的挑戰
盡管制造商獲得了大量國家支持,但與十年前北京主要通過行政命令削減原材料生產商產能不同,大多數制造商現在都是私有企業。
當前削減產能需要一個更具不確定性的市場出清過程:首先是削減補貼、廉價土地供應、優惠貸款或稅收減免,然後讓市場來選擇優勝劣汰。
然而,地方官員在執行這些政策時卻有著相反的激勵:他們致力於發展行業龍頭企業,以吸引供應鏈投資和就業到其地區。
一位要求匿名的政策顧問表示:“地方政府在努力轉型當地經濟時,鼓勵企業投資這些新領域,比如太陽能或電池。”
這位顧問補充說:“轉型升級本身沒有錯,但問題是所有人都瞄准了少數幾個相同領域。”他還提到,與美國的貿易戰暴露了這些行業“過於龐大”的問題。
北京大學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顏色(Yan Se) 認為,地方政府的抵制將使“重要而必要”的產能削減成為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單靠自身無法解決通貨緊縮壓力。
顏教授在上周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刺激需求會是更好的辦法。
持續的通縮壓力
生產者價格指數在6月份連續第33個月下跌。
經濟學家表示,中國面臨一個痛苦的權衡:是選擇更深但更短期的價格下跌(因為產出削減引發失業),還是選擇更長時間的產能過剩和通貨緊縮(從而延遲就業沖擊)。
麥格理銀行估計,上一次十年的改革導致了數千萬個工作崗位的流失。但摩根士丹利估計高達1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4萬億美元)的棚戶區改造宏偉項目,為這些失業工人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現在的制造業勞動密集度已大大降低。然而,仍將有工作崗位流失,蒙納什大學的施赫嶺表示,其他同樣面臨消費者需求疲軟的經濟部門“無法”吸收這種沖擊。
與十年前的另一個相似之處是,上周再次出現了關於城市再開發的高層討論。但任何在這一領域的新投資可能都太小,無法彌補工業活動和工作崗位的損失。
“我認為我們不能再指望房地產來消化供給側改革造成的失業,”瑞銀大中華區房地產研究主管林 (John Lam) 表示。
“過去曾用它來消化失業,但這在我們的行業造成了產能過剩,” 林補充說。當局“似乎沒有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我認為這是正確的。”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才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