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新秀創作綻放 2025「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圓滿落幕
商傳媒|記者金政美/台南報導
由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原文會)主辦的「Pulima藝術獎」自2012年創辦以來,致力於推動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發展。自2016年起增設「表演藝術新秀徵件計畫」,2018年進一步開展「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成為原住民族表演藝術創作的重要孵化平台。邁入第七屆的本屆競賽自2024年底啟動徵件,並於2025年7月19日至20日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舉辦決選演出,圓滿落幕。
今年競賽吸引來自全台各地原住民族創作者踴躍投件,經初審評選,共12組作品入圍,於兩日活動中分批登台進行現場公開演出,並接受專業評審即席講評與評分。每位創作者皆以15分鐘全新創作進行首度發表,作品橫跨劇場、舞蹈、音樂與跨域實驗等形式,展現原住民族多元觀點與創作能量。最終選出五件「優選獎」作品,除可獲得新台幣十萬元創作獎金,亦將優先獲得「2026年 Pulima表演新藝站」之深化製作與部落巡演機會,為創作實踐提供持續發展的支持。
在兩日競演中,12組入選作品各自呈現獨特的創作觀點與實驗性構想,評審團從藝術性、創新性與創作主體性綜合評估,最終選出五組優選作品。此次得獎作品風格多元、形式各異,從個人經驗出發,延展至文化記憶、身體探索、性別認同與族群神話,展現原住民表演藝術在當代語境中的豐沛創造力。
游恩恩《ptasan 泥輪廓》以太魯閣族文面神話中的「泥」為媒介,透過身體與泥土的親密接觸,具象化文化記憶與性別意象的轉譯與內化;鄭宇均《Cipapah(長葉)》藉由破碎語言與沉靜克制的身體語彙,鋪陳對祖語失落的追索與文化修補的痛苦歷程;徐智文《本來無一物,輪「胎」》運用多重隱喻的物件與身體互動,探討個體如何在現代化與鄉土記憶之間掙扎與自省,展現哲思與詩性兼具的創作語言。
何晏妤 Necku《開放式關係》以高度風格化的舞蹈語彙,探討酷兒身分、文化認同與表演性之間的交錯關係,挑戰原民主體的單一敘事邊界;李杰 marang aly《身話:傳說》則運用語言、物件與影像交織的劇場手法,構築出碎裂卻飽含神話隱喻的敘事結構,透過空間與象徵物營造出極具視覺張力與詩性氛圍的表演場域。
這五件作品不僅對當代原民處境提出深刻觀察,更透過多元藝術形式,積極開創新的敘事與身體表達語彙,也再次彰顯Pulima作為原住民表演藝術實驗舞台的前瞻意義與文化價值。本屆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圓滿落幕,12組入選作品所展現的文化脈絡探索、身體實踐與跨域創新,反映出台灣原住民青年創作者在藝術行動中對族群、語言、歷史與當代處境的積極回應與持續對話。
「Pulima藝術獎」未來將持續提供創作平台與制度性支持,深化文化流動與藝術實踐的可能,持續培植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創新能量與國際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