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報記者 張舜傑/報導
許多飼主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貓咪一進家門,就立刻鑽進沙發底、衣櫃後,久久不見蹤影;即使是相處多年的貓,也可能突然消失在家中某個角落,這樣的「消失術」到底是膽小、孤僻,還是另有原因?
躲藏,是貓咪的本能防衛機制
事實上,貓咪的躲藏行為並非單純喜歡陰暗的空間,而是出於天生的防衛本能。在野外,牠們既是潛伏型獵食者,也常面臨成為獵物的風險。因此,藏身於狹小且隱密的地點,有助於觀察環境、隱匿氣味,並保護自己免於潛在威脅。
這種求生本能,即使到了現代的家庭生活中仍深植於牠們的行為裡。當貓咪面對陌生聲音、環境改變,或有訪客來訪時,即使身體無恙,也可能選擇躲起來,作為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新環境、新壓力,讓貓咪更渴望「安全基地」
尤其在剛到新家的階段,貓咪對環境充滿不確定感。對牠來說,這裡既陌生又無法掌控,聲音、氣味和人類的動作都讓牠高度警戒。在這種情況下,找到一個隱密又能單向觀察的安全角落,能幫助牠紓緩焦慮、重新建立安全感。
有些貓咪甚至會連續躲藏好幾天才肯露面,這並非牠抗拒新家,而是透過靜觀與等待,評估外界是否安全。這段適應期的長短,會因個性而異。特別是曾經流浪、受過驚嚇或天生較膽小的貓,更需要更多時間與耐心。
躲藏不一定是壞事,但需留意潛在警訊
雖然貓咪躲藏是一種自然反應,但若出現以下狀況,可能代表牠需要幫助:
- 身體不適:若貓咪長時間不出來、不吃不喝,也不願與人互動,可能正在忍受疼痛或感染,應立即就醫。
- 心理壓力:搬家、裝修、新人或新寵物的加入,都可能讓牠感到不安而選擇退居一隅。
- 環境不適:家中若過於吵雜、燈光過強,或沒有足夠的躲藏空間,貓咪可能會選擇藏身於「危險卻唯一的避風港」,例如電視後、衣櫃深處,甚至洗衣機裡。
因此,當貓咪持續且頻繁躲藏,且伴隨異常行為(如便溺失常、低鳴、攻擊性上升),飼主應諮詢獸醫或動物行為師,找出根本原因。
提供「主動的安全感」,才能真正安撫貓咪
強行把貓咪從沙發底拖出來,只會加深牠的不安與防備。相反地,飼主可以透過以下方式,讓貓咪願意主動走出來:
- 設立安全空間:讓新來的貓咪先待在一間安靜的小房間,內部準備好食物、水、貓砂及隱密的躲藏處。等牠適應後,再逐步擴展活動範圍。
- 讓貓決定互動時機:與其強行接觸,不如靜靜坐在牠附近,讓貓咪主動靠近。這樣能培養信任,也避免牠對人的戒心加重。
- 善用安撫工具與環境調整:使用如 Feliway 等費洛蒙噴霧,有助模擬母貓氣味,安撫情緒。同時保持空間穩定、避免突發噪音,能讓貓咪感到更安心。
給貓咪空間,就是給牠信任的開始
每隻貓都有自己的節奏。有的貓外向親人,有的則偏好慢慢觀察環境再做決定。當牠選擇暫時躲起來,並不代表牠抗拒你,而是正以牠自己的方式學習理解這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