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啟動北極貨運航線可避免與歐洲貿易被「拿捏」?
(德國之聲中文網)由於波蘭在9月9日宣布關閉與白俄羅斯的邊境口岸,造成中歐班列中斷。兩周後(9月23日),一艘名為“伊斯坦布爾橋”的貨輪從寧波舟山港北侖港區啟程。也意味著首條中歐北極集裝箱快航航線的首航正式啟程。船上裝載著4000多個集裝箱,裝滿了價值2億美元的光伏組件、儲能櫃與跨境電商貨物。按照計劃,18天後該船將抵達英國弗利克斯托港。這條航道較傳統蘇伊士運河航線縮短22天,比繞行好望角快32天。根據中國媒體的報道,這條航線還旨在幫助中國企業“應對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
德國《商報》撰文指出:“北極航線顯示了中國如何保障其出口通道,並構建起一個多元化的選擇網絡:包括在運輸量上最為重要的海運線路、穿越中亞不同走廊的鐵路運輸,以及航空貨運。通過這種布局,北京正在為此做好准備,應對那些往往超出其勢力範圍的地緣政治動蕩。”
更多閱讀:北極航道——”貿易、野心”兩手抓?
文章寫道:“在2024年紅海危機最嚴重的時期,(中歐班列)鐵路運輸的比重大幅上升:全年共有超過1.9萬趟列車運行,增幅達10%。然而,到2025年上半年,鐵路貨運量下降了27%。許多在2024年選擇鐵路貨運替代的貨主又回歸了海運。”
“然而,波蘭邊境的關閉凸顯了中國的脆弱性,也表明這條鐵路線正處於多場地緣政治沖突的中心。”
文章寫道:“中國堅持一個明確的原則:不能讓任何單一路線單獨危及對歐貿易。上海、寧波或深圳的港口承擔著大部分貨物運輸,鐵路則用於運輸時效性要求高的貨物,北極航線發揮補充作用,而中亞的替代路線則保證,即使俄羅斯或波蘭暫時封鎖過境通道,供應鏈依然能夠維持。由此,北極航線並非替代航線,而是一個旨在增強韌性的綜合網絡的一部分,旨在避免任何單一瓶頸阻斷與歐洲的貿易。”
中國能改變全球貨幣秩序嗎?
《法蘭克福匯報》撰文探究人民幣是否會成為美元之外的又一大國際貨幣。文章開篇寫道:“沒有任何一種貨幣的國際流通意義能與美元相比。但中國的崛起也對美國的國際金融強國地位構成了挑戰。”
“人民幣的勝利,即使目前仍是一個思想實驗,也與全球形勢相符。特朗普的關稅和他對美聯儲的攻擊動搖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而中國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影響力正在增強。……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兩點:全球實力和貨幣實力總是與軍事實力相伴而生——而一個國家的霸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15年前,中國人民銀行表示,國際貨幣秩序需要改革。用通俗的話來說,這意味著美元的獨霸地位將會終結。雖然統計數據尚未證實這一判斷,分量仍較弱的人民幣的權重卻正在穩步上升。”
文章指出:“人民幣不太可能不受限制地實現國際流通。中國政府將人民幣視為重要的政治工具,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輕易松手。政府通過資本管制嚴格限制可兌換性,特別是對企業和投資者的兌換渠道進行了嚴格約束。一方面,這阻止了中國居民不受限制地將財富轉移到海外;另一方面也讓在華的外國投資者受到嚴格限制。中國一再證明,管控與開放可以共存,而西方一貫的非黑即白思維很容易忽視這一點。”
“因此,人民幣的勝利之路可能會在一個新的領域鋪開:數字化。因為借助數字工具和支付應用,不同於傳統貨幣世界,流通與控制的矛盾能夠得到完美調和。中國在央行數字貨幣的發展中發揮著領先作用,這絕非偶然。再結合中國消費平台(如 Temu、Shein)的不斷壯大,以及支付寶、微信這類支付應用和全能型應用的全球影響力,中國正在形成一種更具優勢的國際地位。”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