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80歲免評巴氏量表是德政?網友憂成「有錢人的福音」

去年底,立院三讀修正《就業服務法》,放寬80歲以上長者「免評巴氏量表」申請外籍看護,隨著新制在今年8月上路,網路再掀一波熱烈討論。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蒐集一個多月的網路輿情,發現網友對於新制的照護資源分配高度關注,更擔心外籍看護從此將優先選擇照顧健康長者,雇主若是照顧重症患者就得加薪留人,變相讓免評巴氏量表階級化,成為「有錢人」的福音。

從聲量數據觀察,網路討論主要集中在7月中至8月初,第一波聲量出現在7月19日,《鏡週刊》發佈巴氏量表新制的系列報導,聚焦免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移工短缺、照護人力空窗、聘僱費用漲價等隱憂,單日聲量升至741則。

7月29日再度出現多個熱門話題,例如《公視》發佈深度報導及圖卡解說,幫助民眾更清楚理解修法影響;與此同時,也出現更多修法立場分歧的報導引發討論,像是「藍白強推80歲免評巴氏量表,綠青年部憂:生病長輩會不會沒人顧?」,促使當日討論熱度觸及高峰,聲量達1,527則。

8月9日一則聯合報的專題於批踢踢引起討論,報導以「民粹立法」的角度檢視巴氏量表免評政策,質疑修法是否過於倉促,網友在討論串中紛紛發表意見,有人質疑「免巴氏量表的修法真的是好政策嗎?」當日聲量因此升至335則。

從網友留言角度觀察,討論大致可分為六大風向。其中,最多聲量集中於「擔憂外籍看護傾向健康老人、重症遭排擠」(22.5%),認為修法將使外籍看護優先照顧80歲以上的健康長者,進一步壓縮重症家庭的照護資源。其次是「認為新制對有錢老人家庭有利」(20%),批評修法是變相替外籍看護加薪,在人力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將擴大社會階層的資源差距。由此觀察,超過四成的聲量聚焦於「資源分配不均」的疑慮,反映弱勢家庭擔心在長照制度下被邊緣化,加深社會的焦慮與不信任感。

一部分討論則涉及政治層面,包括「質疑藍白下一步開放中國看護來台」(18.4%)與「諷刺未來找不到看護就找藍白立委」(18.4%)、「認為藍白修法亂搞不顧後果」(8.8%)的討論,顯示反對聲浪中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直指通過立法的藍白立委修法草率,應為弱勢家庭的處境負責。另有部分聲音將討論延伸至「呼籲開放安樂死」(11.9%),這類言論並非單純出於對制度的不滿,而是呼應國際間越來越多國家推動安樂死立法的趨勢,強調應給予重症患者自主選擇的權利。

針對巴氏量表免評的輿情調查顯示,主流討論集中於新制恐使重症患者照護資源受限,並加深「越有錢的家庭越容易請到看護」的印象,進一步醞釀社會對制度公平性的焦慮與不信任。隨著政策上路即將滿一個月,外界將同時檢視在野黨立法的責任與政府落實配套的成效,觀察看護人力的分配能否避免弱勢家庭被邊緣化,這也將成為評價新制最核心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