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能源政策警鐘 核三公投民意不容輕忽

823核三延役公投落幕,最終結果是同意票434萬、不同意151萬。雖然未能跨越500萬的門檻而被判定「不通過」,但支持者是反對者的近三倍,懸殊的數字清楚顯示民心向背。儘管第一時間部分綠媒放大不通過的資訊,甚至有官員稱投票結果代表有七成民意不同意重啟核三,簡直是秀下限。強大的民意讓賴清德總統不敢輕忽,只是後續程序與評估究竟是真心還假意,全民拭目以待。

兩次大罷免與核三延役公投所展現的施政警訊,讓賴總統很難不回應。針對核三公投他表示:「雖然重啟核三公投沒有通過門檻,但這個結果我們尊重,社會對於能源多元選擇的期待,我們也充分理解。」賴總統表示將依照《核管法》啟動相關程序,核安會制定核能機組安全審查辦法、台電依照審查辦法進行自主安全檢查,在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共識三原則下,面對核能議題。

然而,綠營與綠媒第一時間的回應卻讓人錯愕。有官員竟聲稱「投票率不足三成,等於七成民眾不支持延役」,邏輯荒謬令人驚駭。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直言,若以此套用在總統選舉,賴清德只獲40%選民支持,是否也可以解讀為七成的選民反對賴清德?這種缺乏邏輯的詭辯根本侮辱民眾智商。

事實上,從國際媒體報導中,也清楚看見了台灣民眾公投的力量。彭博社報導,儘管公投未過關,但結果凸顯「政府政策與社會期待之間的差距」;德國之聲則引述專家警告,若中國封鎖台灣,石油儲備恐在數週甚至數日內耗盡,核能正是少數能補足能源韌性的選項。對比國際分析的冷靜,賴政府的回應卻是將關鍵責任推給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指示在法規公告後啟動安檢。問題是,曾文生過去一路扮演反核辯護者,如今又要主導延役安檢,聽話的球員又要來兼裁判,如何讓社會信服?

數據比口號更有說服力。自2018年核電逐步退場,去年核電占比僅剩4.7%,今年5月正式歸零。結果是台電近兩年累積虧損超過4800億元。學者分析,2001至2019年間,國際天然氣價格更高,當時台電卻能維持更好的財務,原因就在於當時核電占比仍有20%以上,價格穩定、供電可靠。如今缺口完全由煤、氣補上,既髒又貴,台灣能源結構走向惡性循環。

更嚴重的是風電、光電成本高又對環境造成破壞。以離岸風電為例,每度電比國際競標價高出4.3元,年額外增加數百億元支出;光電成本同樣遠高於區域國家,20年合約將讓全民負擔上兆元。這些數字不是抽象的,它意味著全民電價被鎖死在高成本循環,而供應卻更不穩定。

在這樣的背景下,核三延役公投其實為賴清德政府預備了一個下台階。公投結果清楚顯示,挺核已是多數意見,連核三所在的屏東支持率也過半。倘若政府能順勢而為,承認能源轉型不能排除核能,既能回應民意,也能修正錯誤政策,此台階不下,更待何時?

核三延役公投雖未過關,卻是一記響亮的民意警鐘。政府若繼續視若無睹,只會讓民怨累積,電價、缺電、空汙與財務黑洞持續發酵。賴清德若真想展現務實領導,就該正視公投所揭示的社會期待。這場公投輸在程序,贏的是挺核民意;賴政府輸在意識形態凌駕施政,卻贏來一次修正的契機。政府若連這樣的訊號都聽不見,真正失敗的將不是公投,而是整個國家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