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領導人話語等同國家立場 「終戰說」恐自廢武功

九三軍人節,本應是凝聚國人、緬懷將士的莊嚴時刻。今年適逢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總統賴清德卻在發文及致詞中,兩度以「終戰」取代「抗戰」,刻意淡化「勝利」與「光復」的意涵,引發高度爭議。總統的用詞代表國家立場。當國家領導人刻意迴避「抗戰勝利」,不啻是在歷史記憶上自廢武功,不僅讓國軍蒙羞,更在撕裂的社會中再添傷痕。

抗戰是中華民國的歷史事實。八年浴血奮戰,國軍將領268人殉職,數百萬軍民犧牲。1945年九月二日,日本在東京灣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次日國民政府宣布九月三日為「對日抗戰勝利紀念日」。此後的軍人節,既是國軍精神的傳承,更是中華民國的國家記憶。若將「勝利」抹去,只剩一個「終戰」的詞彙,那不僅是辜負國軍將士的犧牲,也是對歷史事實的扭曲。

正因如此,當賴清德總統屢次以「終戰」抹去「抗戰」一詞,為奮勇衛國的將士感到不平的聲音四起。台大前校長管中閔直言,政府不提抗戰勝利、不談國軍犧牲,顯示「主政者沒有國家認同,甚至沒有真正的台灣意識」。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更強調,抗戰是中華民國領導的歷史,賴總統卻以「戰敗國」日本的用語稱之為「終戰」,是國人的恥辱。民進黨前退輔會副主委李文忠提醒,不同世代來台的族群雖有不同記憶,但命運共通,總統應「求同存異」,而非急躁地強加單一認知,總統的用語不利團結。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更直言,「台灣的軍人節日都與中華民國抗戰有關,難道全部都要否認嗎?」

諷刺的是,當中共舉行大規模閱兵,高調爭奪「抗戰中流砥柱」的定位,中華民國領導人卻以「終戰」淡化浴血的歷史。據了解,國防部原訂出版的「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紀念專書,也在送印前夕臨時喊停,理由是「不符年度出版重點」。此消彼長,對岸積極收割抗戰話語權,而我方卻自我閹割,任由國軍歷史與精神被邊緣化。

總統的用詞不僅攸關歷史定位,更決定社會是否能形成共識。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從原住民、閩南、客家、外省、東南亞各地來的新住民,各有不同的遷居背景與情感記憶。領導人的責任,不是選擇性切割歷史,而是在憲法框架下尋找共同基礎。中華民國抗戰勝利正是如此基礎。若總統以政治立場為先,選擇迎合日本殖民記憶而淡化抗戰,結果只會加深社會撕裂。

歷史不是私人敘事,更不是政治工具。九三軍人節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這段歷史不能被遺忘。賴清德總統若真重視「團結台灣」,就應正視史實,尊重抗戰犧牲,而不是以「終戰」掩蓋「抗戰勝利」。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社會,就如同沒有根的浮萍,隨風飄零。無法凝聚共識的社會,如何團結?如何支撐保家衛國的國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