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中俄友誼的界限

(德國之聲中文網)奧地利《標准報》周一發表客座評論寫道,盡管俄羅斯在經濟上越來越依賴中國,但中俄之間所謂“無上限”的合作關系卻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事實上,受地緣政治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中俄關系仍充滿了相互間的猜忌和不信任。這篇題為《習普友誼的界限》的評論寫道:

“從表面上看,中國似乎有能力對俄羅斯政治施加影響,但卻很難想象,烏克蘭能夠迫使中國切實發揮這種影響力。畢竟,這不僅會危害中國同重要伙伴俄羅斯的雙邊關系,還有悖中國一向推崇的‘互不干涉’的外交原則。而普京對此心知肚明。

在中國的邊境地區,中俄關系的這種界限表現得尤為突出。俄羅斯同朝鮮關系的日益加深,已經令北京深感擔憂。或許中國樂見俄羅斯去干預歐洲事務,但朝鮮半島一旦出現不穩定局面,性質則大不相同。

既然中國不願意對俄烏戰爭施加影響,又不能阻止鄰國陷入潛在的不穩定局面,那恰恰說明,中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大哥與小弟’的關系。雖然中俄之間的經濟關系可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政治關系卻遠非如此。

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中國一直是俄羅斯這位北方鄰居的小弟,有時甚至淪為俄羅斯欺凌的對象。19世紀時,沙皇俄國是瓜分中國領土的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奪取了中國東北部大約15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1969年,邊界爭端引發了中國同當時蘇聯歷時七個月的武裝沖突。有鑑於此,北京方面一直認為,過去三十年中俄關系的良好發展,絕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盡管當前的中俄關系為中國帶來了廉價的能源,但北京領導層對是否應重新定義中俄關系,仍持觀望態度。

而俄羅斯方面也很難想象讓中國去佔據主導地位。在西伯利亞二號輸氣管道的相關談判中,俄羅斯拒絕了中國人以俄羅斯國內補貼價格購買天然氣的提議。除此之外,西方車企撤離俄羅斯後,中國對俄汽車出口暴增了七倍之多,為了遏制這一趨勢,俄方開始對中國汽車征收與關稅異曲同工的所謂‘回收費’。

除此之外,對於中國將自己打造成‘近北極國家’的嘗試,俄羅斯一直不置可否。而在朝鮮問題上,俄羅斯也深知,俄羅斯對朝鮮提供的燃料、食品和技術越多,中國對金正恩的影響力也就會越來越小。”

評論作者Ruby Osman 和Dan Sleat 分別為英國智庫“布萊爾研究所”的中國和俄羅斯問題專家。這兩位作者認為,判斷中俄關系的現狀,不應只看到“合作無上限”這類豪言壯語,而應更多分析中俄兩國間的歷史淵源和地緣政治關系:

“在中國,對邊境地帶出現不穩定狀況的深層恐懼依然存在,這在某種程度上同俄羅斯歷史上的野蠻侵略不無關系。有鑑於此,與其說烏克蘭,倒不如說朝鮮更有潛力影響中俄關系。因此,中國認為,普京政權垮台並因此引發邊境混亂,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局面。

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時的思維方式,也主導著該國對中國的看法。在永恆強國的自我認同和日益加深的經濟依賴之間,克裡姆林宮正在努力尋求平衡。俄羅斯的民族主義右翼認為,正是西方的制裁迫使俄羅斯認識到了獨立自主的重要性,而這種自主地位絕不可以輕易放棄。有鑑於此,讓中國去主導俄羅斯的未來,是政治精英們絕不可能接受的。

這反過來也使俄羅斯的未來願景對中國失去了吸引力。畢竟,中國希望成為科技強國,並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樞紐,而不是同一個陷入孤立、有意制造麻煩的流氓國家結盟。
總而言之,習近平與普京所展示出的團結畫面,並不能掩蓋兩國間的歷史恩怨和利益分歧。”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盡管俄羅斯的財政狀況日益捉襟見肘,但指望經濟困境會令普京叫停烏克蘭戰爭的想法仍是非常幼稚的。

“在財政方面,但迄今為止,普京仍不需要大幅縮減開支。盡管儲備資金逐漸見底或遭凍結,但國家仍有能力繼續舉債。很多領域也還有進一步的節約空間。更何況,對於經濟衰敗和過苦日子,俄羅斯人早已習以為常。

盡管受制裁、油價下跌和盧布走強等因素的影響,俄羅斯的財政收入大幅減少,但仍有足夠的外匯進項。要想徹底切斷俄羅斯的石油出口,並不現實,因為一旦失去了俄羅斯原油,世界市場將出現嚴重動蕩。特朗普試圖用懲罰性關稅迫使印度不再購買俄羅斯原油,但目前看來,華盛頓的計劃並未奏效。顯然,對印度來說,俄羅斯廉價原油帶來的好處,遠遠高過懲罰性關稅造成的損失。而對於俄羅斯能源的第二大買家中國,特朗普則並沒有施加更高的關稅。上周普京在北京受到的隆重接待,進一步說明了習近平同這位克裡姆林宮主人的親密關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