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從9/3閱兵勝利日看中國崛起:和平發展與自主創新的新征程

文/盧翊淮

9月3日一場盛大閱兵對歷史的緬懷,更是對國家實力與未來方向的展示。透過這樣的場合,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其發展軌跡與戰略意圖。與其說是「霸權的轉變」,不如說是「多極世界格局中,一個穩健力量的崛起」。中國的崛起之路,核心在於 「和平發展」 與 「自主創新」 兩大主軸。

中國在此次閱兵中首次公開亮相陸基、海基、空基核打擊力量,包括DF-61(可機動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DF-5C、JL-3潛射彈道導彈、以及首款空射核武JL-1,標誌著其核威懾能力的戰略躍升,展示了諸如超遠程DF-61 ICBM、DF-5C、YL-21/YJ-20高超音速反艦導彈、AJX-002大型水下無人載具、LY-1鐳射武器與“機械狼”四足機器人等先進裝備 從隱身戰機、高空無人機到新型戰略飛彈,這些「大國重器」的共同點是其高度的國產化標籤。這背後的意義遠超軍事層面,展示的裝備是中國數十年來投入巨資於科研與高等教育(特別是STEM領域)的成果結晶。它象徵著中國正逐漸擺脫對外來技術的依賴,在關鍵領域實現了自主可控的技術突破,從設計、材料、製造到整合,一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需要一個同樣強大的民用工業體系作為支撐。這反映了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能夠將創新理念迅速轉化為實體產品。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全球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其龐大的市場、強大的製造能力和日益增長的消費力,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火車頭。「一帶一路」倡議雖面臨挑戰,但也體現了中國參與全球基礎設施建設與經貿合作的廣度。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氣候變化大會等國際事務,從規則的遵守者逐漸轉變為規則的制定者之一。在區域事務中,中國通過東協、上海合作組織等平臺,倡導以對話協商解決爭端的多邊主義理念。從5G、高鐵、新能源汽車到短影音平臺TikTok,中國的科技產品與文化內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全球民眾的日常生活與認知。中國多次重申其軍事戰略是純粹防禦性的。閱兵展示實力,目的在於震懾潛在對手、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而非尋求對外擴張。官方論述始終圍繞「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對中國而言,維持一個穩定、和平的國際環境是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要條件。國內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與社會穩定始終是重中之重,這決定了其外交政策以「維穩」和「共贏」為基調。

另外在美國及盟友視角而言,中國同時展出多種可打擊美國本土的核系統,在核三位一體的能力面前,美方面臨戰略壓力——尤其在其核現代化計畫拖延的背景下。美方及盟友需加速傳統與新型武器部署、強化網路及太空能力,並加強與臺灣的防衛合作以構建有效遏制“組合拳”。面對中國的高調展示,美方也需識別其中的宣傳成分和實際作戰效能之間的差距,並保持戰略冷靜 。

一場閱兵是國家實力的快照,但並非全貌。中國的崛起確實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為世界帶來了新的機遇(如巨大的市場、減貧經驗、科技產品)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如經濟競爭、價值觀差異、地緣政治緊張)。9月3日的閱兵更像一個象徵,提醒世界一個擁有強大科技實力、完整工業體系和文化自信的中國,正堅定地走在自身規劃的發展道路上。其未來影響力將取決於它如何平衡國內發展與國際責任,如何運用其日益增長的實力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既有的主要大國,進行互動與合作。全球格局並非簡單的「霸權轉移」,而是正在走向一個更加複雜、多極化的新時代,而中國無疑是這個新時代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中國借閱兵釋放雙重資訊,一方面宣示已具備戰略威懾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高科技武器表明其軍事現代化的速度和廣度。而美國面臨了壓力,則必須遏制需提速:此次閱兵提升了雙方戰略競爭的緊迫性,美方若繼續緩慢應對,地區力量平衡可能傾斜。未來關鍵看方向:是否推動中美間戰略對話與風險管控機制?是否推進區域安全合作以對沖軍事壓迫?這些都將決定接下來中美關係的走向。

從9/3閱兵勝利日看中國崛起:和平發展與自主創新的新征程〉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探即新聞 | TanJiNews》。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有興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