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汽車大國地位不保?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發表評論稱,慕尼黑國際車展上,中國車企的快速崛起令人瞠目結舌,展台規模以及參展企業數量均創下新高,而與此同時,作為德國支柱產業的汽車工業則處境堪憂。這篇題為《禁令狂熱威脅著我們引以為傲的汽車工業》的評論寫道:

“您聽說過Omoda, Jaecoo, Changan, GAC 或者Xpeng這些品牌嗎?它們就是即將在慕尼黑國際車展上閃亮登場的中國汽車。 在寶馬車的家鄉-慕尼黑舉行的國際車展上,中國參展車企的數量增加了40%,這一發展速度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Omoda是中國奇瑞汽車2022年才剛剛創立的品牌。而今年秋天,這款專為出口歐洲市場量身訂制的Omoda就將進軍德國市場。在全球電動車注冊量排行榜的前十名中,已有六家來自中國。相比之下,前十中的德國車企則只有兩家。

中國車企在慕尼黑車展上接連發布利好消息的同時,卡爾·本茨(Carl Benz)、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費迪南德·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等德國汽車工業的前輩們,如果在天有靈,想必會憤而走出墳墓吧, 因為當前關於‘汽車大國’德國的消息,大部分都是壞消息。

導致德國汽車工業陷入困境的始作俑者,偏偏是德國政界。默克爾時代不負責任的退核政策,令德國的能源成本比美國或中國高出三至五倍。在稅收和其他負擔方面,德國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名列前茅。而布魯塞爾官僚們的監管狂熱,不僅導致人人自危,也大幅壓縮了企業的利潤。費迪南德·保時捷誕辰150周年之際,他創辦的傳奇般的跑車制造商上周竟被踢出了DAX指數。大眾、寶馬和奔馳紛紛報告利潤大幅下滑。僅僅一年當中,德國汽車工業就損失了大約5萬個工作崗位。

當然這場危機也有諸多外部因素:特朗普的貿易戰、中國市場需求的下降,以及德國本土低迷的消費熱情,都令汽車工業的處境雪上加霜。

然而,汽車工業窘境的最大罪魁禍首則是歐盟即將於2035年生效的燃油車禁令。這項禁令迫使德國車企不得不在戰略上告別領先、高效、能發出悅耳聲響的燃油發動機,轉而去研發利潤更低的電動車。在電價居高不下、充電設施鳳毛麟角的德國,電動車幾乎無人問津。一項民調顯示,66%的德國受訪者表示,電動車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個購買選項,這一大趨勢至今也並沒有出現好轉的跡象。”

《世界報》評論指出,如果不改變綠色意識形態對汽車工業的粗暴干預,德國作為“汽車大國”的地位就將不保。

“德國總理梅爾茨現在即有機會、也有義務去展現他的領導力,並去說服他的執政伙伴。同時,他還要告訴歐盟委員會,基於燃油車禁令的所謂‘綠色新交易’將引領歐洲汽車工業走上不歸路。

德國汽車工業生死攸關的時刻已經到了。如果歐盟框架性的政治條件不能得到改善,那麼,幾十年後,來自世界各地的汽車愛好者在IAA車展上仍會對著Omoda、Jaecoo、Changan的新車型評頭論足,而要想看大眾、奔馳和寶馬,就只能去博物館了。”

為什麼德國正在輸給中國?

前不久,《紐約時報》組織了一場對話活動,參與者是播客主持人道塞特(Ross Douthat)和中國作家兼科技分析師王丹(音)。對話內容則圍繞21世紀的一個重大議題:歐美同中國的關系。《商報》記者Fatina Keilani 有感而發,發表了題為《德國為什麼正在輸給中國》的評論:

“在這場對話中,歐洲的去工業化已經基本被當作了既成事實。盡管德國依然還是一個經濟巨人,但在對話中卻只被順帶提及:先是談到德國如何把太陽能技術的主導地位拱手讓給了中國;其次則是談及德國如何正在失去汽車工業的主導地位。在對話中,上述兩個議題都只是一筆帶過而已。

由此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德國正在就無關緊要的議題展開喋喋不休的討論。德國選擇黨是否應當被禁止,實際並不重要。相反,禁黨的嘗試都足以加深社會的政治分裂,損害德國作為投資選項的形象。前經濟部長哈貝克指責巴伐利亞州長索德爾吃了太多香腸,這同樣無關緊要。在歐洲和美國,掌權的都是法律專家;而在中國,則是工程師說了算。這就是西方同中國決定性的區別所在。 ”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