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AI競賽進入延長賽!中國狂砸8千億推「AI+」戰略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隨著美中科技角力升溫,人工智慧(AI)成為關鍵戰場,美國政府與科技巨頭大手筆投入AI基礎建設,粗估OpenAI截至2029年需募資1,150億美元,蘋果、Meta也承諾投入數十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採取「精實策略」,聚焦實用落地,並於今年悄然啟動規模超過60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8,420億元)的國家級AI基金。
根據《CNBC》報導分析,北京當局近期推出「AI+」計畫,宣布將AI全面導入經濟社會,甚至包括:電網、煤炭等傳統能源領域。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指出,中國AI晶片雖不及美國先進,但「可用即可」,目標不是人類級通用AI,而是大規模的應用推廣。
美國政府祭出晶片出口限制,似乎無法有效阻擋中國本土企業突圍,舉例來說:DeepSeek等新創公司宣稱憑藉演算法優化,成功在有限晶片資源下打造具競爭力且更低成本的生成式AI模型。
S&P Global Ratings分析師Kurz表示,中國AI基金初期將著重於晶片生產,該基金由中國財政部、中國國開行、中國煙草及多家國有銀行共同支持,被視為仿照川普政府的「中國版AI行動方案」。同時,地方國資基金積極投資AI新創,鎖定對象由「軟體應用」轉向「硬體基礎」。近期,人形機器人新創「西平方機器人」即獲得阿里雲領投約1億美元融資,背後資金包含國開資本與中科院投資。
中國產業政策扶植模式早有先例。電動車產業在補貼驅動下快速崛起,但早期半導體政策則因資金過度偏向學術與研發,導致自給率與高端技術未達標。如今,中國AI生態逐漸成熟,根據上海美國商會調查,逾四成美企認為,中國同業在AI採用上領先,例如:百度日前也推出針對銀髮族的AI應用,凸顯市場多元化。
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發布以來,中國訂下2030年成為全球AI創新中心的目標;目前距離期限僅剩五年。值得注意的是,CreditSights資深分析師對此提醒,創新進展應仰賴演算法,而非無限堆疊算力,因此中國恐出現AI基礎設施(晶片、數據中心)過剩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