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崛起中的中國遭遇經濟困境

(德國之聲中文網)《科隆城市報》發表客座評論寫道,在國際舞台上,中國正在努力打造穩定而強大的形象,但細究之下卻不難發現,當年成就了中國經濟奇跡的發展模式已然失效,經濟奇跡的種種後遺症卻在日益凸顯。這篇題為《中國隱秘的弱點》的評論寫道:

“在外部世界看來,中國正變得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具有影響力。美國陷入內外交困難以自拔之際,北京似乎正在成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穩定支柱,中國希望將自身打造成新型多級世界秩序的可靠捍衛者。過去一段時間裡,這種趨勢表現得極為明顯。2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參加了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人數之多前所未有。兩天之後,其中的大多數領導人又趕往北京,觀看精心安排的閱兵式,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

這種實力的展示,也是為了給本國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因為細究之下並不難發現,這個國家遠沒有閱兵式所希望展示的那麼強大。和許多西方國家一樣,民眾對生活條件的不滿,在中國也相當普遍。自發或有策劃的抗議活動時有發生,只是很快就會受到壓制。就在幾天之前,一名已逃往英國的男子以遙控方式將條幅投影到重慶的一座高樓外牆上,呼籲推翻中國共產黨的統治。

低迷的經濟形勢成了中國現在的軟肋,這一點令北京當權者和普通民眾都憂心忡忡。主要問題在於,依靠對房地產和出口經濟的大舉投資,中國實現了數十年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積累了巨額債務。而數以百萬計的農民湧入城市,又為這一增長進程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但這些條件現在均已不復存在。恰恰相反,新冠疫情之後,結構和信任危機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

客座評論作者Klaus Larres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歷史與國際關系學教授,前不久曾前往中國進行講學和考察。他認為,房地產市場的崩盤、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以及日趨老齡化的人口結構是造成當前中國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

“面對經濟困境,消費者變得格外謹慎。消費陷入停頓,經濟增長自然也會停滯。在危機和全球政治不確定的當下,中國的儲蓄率躍居世界前茅,甚至超過了最愛存錢的德國人。汽車等昂貴消費品的銷量直線下降,在其他方面,中國人也是能省則省。這也導致了經濟增長率的下滑。目前官方發布的數據仍是5.2%,但實際情況恐怕並沒有這麼樂觀。

出口經濟也不再是增長的保障。至遲從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國家就開始從自由市場轉向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而中國工廠的產量又遠超本國市場的需要,於是乎,西方國家開始指責中國以政府補貼方式,人為造成產能過剩,企圖以廉價產品淹沒西方市場,擊垮西方生產商,並在電動車、太陽能板以及電池等產品領域佔據霸主地位。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限制進口中國產品。

凡此種種,都意味著中國已陷入一場長期而深刻的經濟和債務危機。有鑑於此,中國能否主導新的世界秩序,還遠遠沒有成為定論。”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美國總統特朗普促成烏克蘭和平的努力,迄今為止未見成效,反而加強了俄羅斯同中國的合作。

”甚至可以說,不經意間,特朗普已經在阿拉斯加賦予了普京獨特的權力。試想,當今世界,誰能即同美國總統大談戰爭與和平,又能和朝鮮締結軍事同盟,同時還可以和印度總理親密牽手?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特朗普的懲罰性關稅,印度總理依然我行我素,繼續購買俄羅斯原油。迄今為止,對印度施加的25%關稅,也是特朗普一系列對俄制裁威脅中唯一一個付諸實施的措施。在天津舉行的上合峰會上,莫迪刻意選擇了同普京高調牽手,這也是莫迪七年來首次訪問中國。

對於那些希望看到一個不再被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的人來說,特朗普的關稅再一次證明,西方制定的所謂國際規則,只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罷了。對這些人來說,普京對烏克蘭發動的戰爭並不重要。事實上,普京想必也心知肚明,新的世界秩序將會由中國來主導,但他同時也很清楚,中國是其最重要的能源買家,是專業技術的提供者,同時還是一個不會干預其戰爭行為的超級大國。為了烏克蘭戰爭,普京在很多層面上犧牲了俄羅斯的未來,並在經濟上徹底淪為中國的附庸。

普京並不特別強調中俄結成反西方聯盟有何等重要的政治意義。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他一度曾希望借助特朗普來改善俄美關系。畢竟,對中國產生嚴重依賴,並不是普京所希望看到的局面。但是,普京在中美之間尋求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將會怎樣呢?在阿拉斯加,普京想必會認為,當今世界的一切決策都離不開我。而在中國,他甚至可以認為自己比特朗普更受歡迎 。”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