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東升西降」不僅是說說而已
(德國之聲中文網)《萊茵郵報》發表題為“攫取世界霸權”的客座評論,指出中國正在系統性地構建其全球主導地位,不惜對西方耀武揚威,並甘當俄羅斯和伊朗的保護傘。文章寫道: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早在2021年就用‘東升西降’指明了中國的戰略方向。這句初看似意識形態口號的表述,在2025年已成為中國對外和安全政策的指導方針。中國日益自信地展現其超級大國地位:經濟上佔據主導,外交上積極主動,安全政策上咄咄逼人。北京正在系統地構建一個戰略聯盟網絡——從中東到西太平洋。除了台灣和南中國海,北京的重點還包括對俄羅斯提供隱蔽的支持,以及與伊朗等國的軍事合作。”
作者——德國波恩大學的亞洲問題學者André Sarin在文中指出,盡管官方的立場是保持中立,但中國仍在充當並擴大其作為克裡姆林宮後盾的角色,向俄羅斯提供半導體、機械、無人機技術等可用於軍用的物資。與此同時,中國加大與伊朗的安全合作。中國目前購買了伊朗約90%的出口石油。2021年兩國簽署了一項為期25年的伙伴關系協議,涵蓋超過4000億美元的投資,以及能源、基礎設施和安全領域的合作。
此外在南中國海,北京正在系統性地推進人工島嶼的軍事化建設,與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等鄰國屢屢發生摩擦。海上民兵組織攔截漁船、圍攻島嶼並監視外國海岸,發展出一種掩蓋其軍事存在的混合手段。
而台灣仍然是中國的主要目標。中國人民解放軍定期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模擬入侵或海上封鎖的情景。北京將軍事壓力與網絡攻擊、經濟脅迫等手段相結合,並進一步限制台灣的國際空間。文章最後寫道:
“中國還采取隱蔽的手段。歐盟安全機構報告了中國的網絡攻擊活動,包括針對政府部委、國防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間諜活動。德國也多次成為目標:2025年春季,德國聯邦經濟和能源部服務器遭到定向攻擊,據推測,涉及供應鏈戰略的信息可能被竊取。
中國不再是一個可預測的經濟伙伴,而是一個具有戰略野心和全球實力的大國。對德國而言,這意味著需要打造抗壓能力、多樣化渠道和誠實的安全政策。”
中國經濟後勁不足
《新蘇黎世報》關注了中國政府發布了最新經濟數據,並指出在上半年保持了令人矚目的增長幅度後,中國經濟今年最後幾個月面臨失速的危險。文章寫道:
“僅有為數不多的專家仍然相信,中國能夠實現今年5%的增長目標。牛津經濟研究院的分析師預計,2025年全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僅為4.8%。瑞銀香港的專家也持類似觀點。
這一悲觀預測的主要原因是國內需求的大幅下降。1月至8月,投資同比僅增長0.5%。上一次投資如此疲軟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年。僅8月份,投資就同比下降了7.1%。尤其制藥和機械工程等關鍵行業的企業正在縮減業務規模。”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8月份工業生產增速放緩至過去12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而零售銷售額則降至九個月來的低點。作者展望寫道:
“七八月份景氣發展出現轉折點。上半年經濟運行依然良好,1-6月經濟增長5.3%,超過政府設定的增長目標。但從現在開始,中國經濟可能將面臨更多挑戰。如果7月和8月的疲軟表現在未來幾個月持續下去,中國可能在最後一個季度面臨嚴重的增長下行。一些分析師預計,10月至12月的GDP增長率將低於2%。”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