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軍工企業如何從烏克蘭戰爭中吸取經驗教訓?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正在繼續努力阻止烏克蘭戰事。他還表示,他已收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承諾,在習的任期內中國不會攻打台灣。
然而,現實是,人們越來越擔心烏克蘭戰事恐怕將持續下去,並將繼續消耗大量武器。美國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盟友擔心,如果俄羅斯或中國認為自己能夠輕松取勝,就會進一步發動掠奪領土的戰爭。
更多閱讀:德國加碼援烏:戰場催生新科技?
上周在倫敦東部舉行的國際國防和安全設備展覽會是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之一,眾多企業都希望搭上歐洲乃至全球不斷增長的國防開支這班車。
展會期間以及展會開幕前,英國發布了一系列重要公告,包括向挪威出售英國制造的反潛護衛艦的協議。但與此同時,多家中小企業也抱怨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政府在授予合同方面往往過於遲緩,導致雄心勃勃的初創企業陷入資金困境。
展會期間,科技巨頭谷歌與英國政府簽署了一份價值4億英鎊的協議,用於開發安全的雲計算系統,以便與美國及其他盟友更好地共享信息。
但優先事項往往是研發那些可以迅速規模化生產的武器系統,而且成本足夠低廉,以便能大規模使用而不至於造成巨額開銷。這其中包括研發新一代價格可負擔的“攔截型無人機”,能夠擊落其他無人機和導彈,成本遠低於美國“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
“愛國者”導彈每枚售價超過400萬美元。無論是在烏克蘭,還是對於美國及其盟友的自我保護,都需求旺盛。烏克蘭尤其致力於尋找成本更低的方案來擊落俄羅斯導彈。
對於最具進取心的軍工企業而言,其增長速度令人矚目。兩年前在倫敦DSEI軍火展上展出時,愛沙尼亞地面無人載具公司Milrem還在為其最新項目爭取歐洲資金。如今,Milrem的基礎型地面載具已被十多個國家采用。這些國家都能獲得部分來自烏克蘭戰場的共享用戶數據。除了價格高的外國無人載具外,烏克蘭還自行研發並部署了成編制的更廉價的遙控地面車隊,用於執行更危險的任務。
更多閱讀:台軍實測美售海馬斯 射程可覆蓋福建沿海
這些任務包括撤離傷員、道路清障、彈藥補給,以及其他一系列原本可能危及人員安全的工作。正如一名烏克蘭軍官所說:“我們根本沒有那麼多人手,只能靠技術來彌補。”
對於尚未在烏克蘭測試裝備的外國企業而言,這引發了一場爭相將新裝備送上前線測試的競賽。
汽車制造商IDV是眾多專注於提供更高程度自主性的公司之一。這家企業提供的技術允許一名駕駛員同時操控多輛軍用卡車,或讓車輛在執行任務後(如運送傷員)能自行從前線返回更安全的基地。
這家企業的經理傑夫·戴維斯(Geoff Davis)表示:“我們看到從後勤到路線清理等一系列任務都對機器人技術充滿需求。這些新技術將徹底改變現代沖突中的作戰效能和效率。”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相信外國制造商能像他們所聲稱的那樣,為烏克蘭帶來顯著優勢。因為烏克蘭前線每天消耗的武器數量極為龐大,如果依賴這些昂貴的西方系統,其成本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烏克蘭官員和專家描述了前線雙方由無人機所構建的一條長約 30 公裡的“死亡地帶”。任何在該區域移動或產生顯著熱信號的人員或車輛都可能成為被打擊的目標。
英國前軍人、政治人物鮑勃·西利(Bob Seely)撰寫過與烏克蘭相關書籍。他說,如果一個軍隊使用那些價格數萬美元甚至更高的昂貴無人機,就可能輕易陷入每周消耗數十億美元的境地。
他警告說:“西方的軍工模式已經破產了,”除非它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多武器。
據Politico報道,萊茵金屬公司首席執行官阿明·帕珀格(Armin Papperger)說,由於在選址問題上存在分歧,該公司在烏克蘭境內建造彈藥廠的計劃被推遲。
不過,該公司確認工廠的建設仍在進行中,而且烏克蘭也將在今年年底前接收萊茵金屬的“天空衛士”(Skyranger)防空炮。支持者認為,這一系統可能會成為前線對抗無人機的“游戲規則改變者”,並可能帶來另一場重大的戰場態勢轉變。
但這也引出了另一個挑戰:各國競相投資,可能被很快就會過時的裝備拖累。西方軍隊及其相關產業過去一直在努力應對這一挑戰,但這一次的風險可能要高得多。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正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