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殤:又一場房地產泡沫式悲劇?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5年夏日的成都,在這座擁有2100萬人口的城市郊區的一家購物中心,巨大的展廳正在提供超低價的新車優惠。
如果你想買一輛新車,在這裡至少有5000輛供你選擇。本地生產的奧迪打五折。中國一汽生產的七座SUV售價約2.23萬美元,比標價低六成以上。
這些優惠由一家名為Zcar竹子買車的公司提供。該公司稱自己從汽車制造商和經銷商處大批量購入車輛。如何做到如此低價?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的汽車太多了。
新車偽裝二手車
多年來,政府補貼和相關政策一直努力把中國打造成全球汽車強國和電動車領導者。中國的本土車企實現了這些目標,收獲比計劃還多——但多出來的都是問題。
路透社的調查發現,中國的本土品牌生產的汽車數量,遠超這個已經是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吸收能力。
因為車企努力追趕政府制定的生產目標,而不是消費者需求。
這使得幾乎所有車企都難以盈利。中國的電動車售價不到1萬美元,而在美國,售價低於3.5萬美元的車型屈指可數。
那麼賣車的人賺了吧?不,上月公布的一項行業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國經銷商也難以盈利。車場被庫存擠滿。經銷商只能通過大幅降價來應對。
一些零售商甚至批量為未售出的汽車上牌和投保。這樣一來,車企可以把這些車算作已售出產品,經銷商也能獲得廠家返利和獎金。
多余的車輛流入像Zcar竹子買車這樣的特殊市場。還有一些出現在類似抖音的社交平台上,低價甩賣。
甚至有些還被包裝為“二手車”出口海外,盡管裡程表仍顯示“零公裡”。
不用說,還有一些始亂終棄,被扔進雜草叢生的汽車墳場。
在黨面前掙表現
許多業內人士和分析師認為,中國汽車行業可能重演房地產和光伏產業的劇烈動蕩。
成也政策,敗也政策。政策優先考慮就業和經濟增長目標下的銷量和市場份額,而非利潤和可持續競爭。地方政府為了產能和稅收,向車企提供廉價的土地和補貼,導致全國各地產能過剩。
曾在中國一家電動車初創公司工作過的澳大利亞宏觀經濟評論員魯珀特·米切爾(Rupert Mitchell)說:“當北京發出這是一個戰略產業的信號時,每一個省長都想要汽車工廠。他們要在黨面前掙表現,結果就是車企加大投資。”
路透社表示,其調查基於成千上萬條汽車銷售信息、數百份政府文件、官方媒體報道、法院檔案和消費者投訴。記者還采訪了約20位業內人士,包括經銷商、買家、分析師和車企高管。
路透社報道稱,中國品牌在推出新車型方面已遠遠領先外國競爭對手。但推動汽車行業爆炸性增長和創新的政府政策,如今卻在整個國內銷售鏈條上制造“雙輸”的交易。
中國的工信部和商務部沒有回應有關行業困境、整合前景以及政府政策在加劇產能過剩中的角色的提問。國家發改委和負責中央政府媒體事務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也未作回應。
唯一出路是大量倒閉
這場潛在危機對中國經濟有巨大影響。汽車行業及相關服務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此前,中國決策者否認美歐官員關於產能過剩的指責。歐美擔心廉價進口沖擊本國工業。但近幾個月,中國官員承諾將遏制包括電動車和光伏在內行業的價格戰。
咨詢公司蓋世汽車研究院(Gasgoo)稱,中國車企的工廠產能可生產去年實際產量兩倍的汽車,即5500萬輛。問題在燃油車領域尤為突出,因北京推動電動車,燃油車需求近年急劇下降。與此同時,電動車工廠數量激增。
另一家咨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預測,到2030年,中國129個電動車和混動車品牌中,只有15家能在財務上維持下去。
中國的價格戰已進入第三年。一些分析師稱,唯一的出路是讓許多車企倒閉。但許多官員抗拒這種“硬手段”,因為可能導致大規模裁員和消費下滑。
受影響者不僅是中國車企。外國品牌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62%,降至今年前七個月的31%。歐洲各國政府擔心廉價中國車湧入,沖擊本國工業。美國幾乎全面禁止中國車,理由是國家安全和不公平競爭。
房地產角色繼任者
中國汽車市場的混亂,北京的政策制定者早已埋下伏筆。上世紀90年代起,黨就希望中國在汽車產業最大的變革之一——電動車崛起中佔據主導地位。
2009年,北京啟動了一項計劃,鼓勵車企生產電動車,並推動消費者購買,背後有數十億美元的補貼支持。
到2017年,電動車仍未普及。當年,中國政府官員起草了一份汽車產業政策藍圖。這份長達1.3萬字的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年產汽車3500萬輛,幾乎是美國年度銷量紀錄的兩倍。
彼時,中國當局正在處理過熱的房地產行業,並開始抑制過度投資。汽車產業藍圖因此成為地方政府依賴土地出讓和房地產稅收後的一個替代性經濟支柱。
2017年的規劃引發地方政府瘋狂爭搶電動車企業。到去年,中國接近這一目標,全年生產超過3100萬輛汽車。
長豐和亦莊的故事
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套模式:地方政府向車企提供優惠條件,作為交換,車企承諾完成生產和稅收指標。車企往往更關注完成這些指標,而不是盈利。
押對車企可能帶來巨大回報。2021年,安徽長豐縣政府用廉價土地吸引比亞迪。這個原本以烙餅產業為主的縣城,迎來了一座比亞迪超級工廠。
五年間,這家電動車制造商在長豐購買了8.3平方公裡土地,平均價格比其他買家低40%,路透社從政府公布的土地交易文件中確認了這一點。比亞迪沒有就此進行回應。長豐縣宣傳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通過電話表示部分內容不准確,但拒絕進一步解釋。
2022年,比亞迪在長豐投產。次年,該縣經濟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1個百分點。去年仍高出5.6個百分點。
今年3月,《人民日報》贊揚長豐的顯著發展,稱比亞迪是主要因素。
兩位與比亞迪項目相關的長豐縣官員,2024年被提拔至更高職位。中共安徽省委在公告中公布了此事,但未回應路透社置評請求。
2022年,智能手機制造商小米在北京亦莊開始購地建設電動車工廠。到2024年,它已購買超過相當於206個足球場面積的土地。土地出讓文件顯示,其平均價格比其他工業用地買家低22%。北京市要求該工廠在全面投產後每年最低營收達470億元人民幣(約合66億美元)。
小米對路透社表示,土地通過公開競標獲得,沒有折扣或優惠。招標信息顯示小米是唯一投標者。北京市官方未就此進行回應。
習近平批評“內卷”
政府發糖不嫌手軟,政策補貼還在繼續。
今年6月,廣州市政府發布政策文件,表示希望培育多達三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每家年產能達到50萬輛。作為回報,廣州承諾每家企業在三年內新建生產線並生產10萬輛車時,每年可獲得最高5億元人民幣(約7000萬美元)的獎勵。廣州未回應置評請求。
政策文件顯示,從2023年至2025年,至少還有六個地方政府公布類似政策,鼓勵車企擴大產能。
業內人士近來用“內卷”來形容這種自我消耗的競爭,以及由此帶來的非正常經營手段。
今年5月,中國當局開始對汽車價格戰發出警告,強調競爭不可持續。
7月14日,中國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這是10年來首次。會後,中共黨媒《人民日報》罕見發表了習近平以直白措辭批評地方政府“一窩蜂”上馬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項目的報道。他向與會者提問:“上項目,一說就是幾樣: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車,是不是全國各省份都要往這些方向去發展產業?”
車企無法停止踩踏板
產能過剩導致過於激進的銷售目標,這並非中國獨有。二十年前,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都因工廠過多、產量過剩,被迫關閉十多家美國工廠。
但分析師和前高管表示,在中國,完成銷量目標和爭奪市場份額的壓力更大。三一重卡董事長梁林河表示,中國車企被迫不斷賣車和生產,哪怕在巨額虧損下,因為現金流對生存至關重要。他說:“這就像騎自行車:只要你不停地踩踏板,雖然很累,但自行車還能站立不倒。”
隨著越來越多車企在虧損中加快“踩踏”,業內越來越多聲音呼籲行業洗牌。近幾個月,電動車品牌哪吒汽車在母公司進入破產程序後停止運營。去年,百度和吉利的合資品牌極越汽車裁員並宣布重組,理由是競爭激烈。
不過,三位業內人士和兩名分析師告訴路透社,不會出現突然的劇烈沖擊:行業整合可能需要多年,當地政府很可能會繼續支持瀕臨失敗的車企,溫水煮青蛙,從而控制負面影響。
研究機構卡內基中國的高級研究員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中國的產能過剩是一個系統性問題。”
政府趕車的皮鞭
中國電動車初創公司小鵬汽車CEO兼聯合創始人何小鵬在2023年預測,到2030年,一家車企要想生存,年銷量必須達到300萬輛,而最終只有八家企業能做到。小鵬汽車去年僅僅賣出19萬輛。該公司沒有回應路透社的置評請求。
少數大玩家已接近或達到這一規模,並有望在行業洗牌中受益。今年1月,吉利宣布計劃到2027年年銷量達500萬輛,超過去年的220萬輛。比亞迪也設定了2025年的宏大目標,但擴張速度在放緩。今年8月,它三年多來首次出現季度利潤下滑。路透社本月報道稱,比亞迪已把原定的550萬輛銷售目標下調至460萬輛。
大多數企業銷量僅是這些數字的一小部分,但仍在繼續擴大產能——至少三起案例中,擴張是受政府官員要求。
去年,當國有車企如長安、東風和一汽在電動車競爭中落後於民企時,國資監管機構宣布,希望國企擴大市場份額和產量,而不是關注盈利。車企和國資委均未回應路透社相關問題。
今年7月,長安宣布到2030年將新能源汽車銷量提高四倍。董事長朱華榮在7月3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努力奮進成為全球汽車品牌TOP10。”
逼迫假造銷量
江蘇退休經銷商陳可雲(Chen Keyun,音譯)說,汽車大量湧入市場,讓經銷商更難盈利。他的說法得到路透社采訪的四位匿名經銷商的支持。
陳可雲稱,經銷商虧本賣新車,把車轉賣給貿易商,再由他們包裝成零公裡“二手車”,這些問題根源在於中國的“以產定銷”工業模式。車企無視真實需求,不斷擴產並提高銷量目標,迫使經銷商增加庫存。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8月的一項調查顯示,僅30%的經銷商盈利。
今年6月,河南、四川以及長三角地區的經銷商團體公開表達不滿。
陳可雲說,大型經銷商往往為完成車企的銷量目標和獲取廠家返利而超額采購庫存。
江蘇一位經銷商說:“如果你本月目標是賣20輛車,已經賣了16輛,最後一天會怎麼辦?即使賠本甩賣那4輛,也能獲得約8萬元人民幣(1.12萬美元)的獎金,基本接近收支平衡。”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承認,經銷商虧本銷售幅度高達兩成。她在6月24日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這是“史無前例的”。
路透社7月報道稱,電動車品牌哪吒和極氪在過去幾年虛增銷量,其中哪吒涉及超過6萬輛。車企為未售出的車提前投保,使其計入月度銷量。
哪吒母公司合眾新能源已進入破產管理,未回應置評。極氪7月表示,這些車是為了展出安全而投保交強險,售出時仍是合法新車。
分析師和經銷商稱,哪吒和極氪只是行業普遍虛報銷量的縮影,很多都涉及“零公裡二手車”。這些車由經銷商和貿易商出口為二手車,或在灰色市場內轉賣,往往得到地方政府默許。
今年6月,四個地區的經銷商團體稱,車企的激勵措施是“變相逼迫經銷商假造銷量”,但未點名具體企業。
直播帶貨清庫存
在成都一家商場的屋頂停車場,王力宏騎著電動車,一手拿著自拍桿拍攝視頻。他是Zcar竹子買車的直播帶貨主持人,專門銷售經銷商賣不掉的新車。
很多王力宏這樣的主持人,會在抖音等平台上直播帶貨。他告訴125萬粉絲,Zcar竹子買車是四川省最大的零公裡“二手車”賣家。這類車通常在3月、6月、9月和12月上市,因為那時經銷商急著完成季度或年度銷售目標以獲得返利。
王力宏在7月的一場直播中說:“沒有賣不掉的車,只有不合適的價格。”
Zcar竹子買車市場總監周岩(Zhou Yan,音譯)告訴路透社,公司能大幅打折出售,因為部分車是直接從車企批量購入。
路透社6月走訪成都時,直播帶貨的車型包括通用汽車的雪佛蘭邁銳寶。周岩稱,Zcar竹子買車從上汽通用購入了3000多輛邁銳寶,售價不到1.4萬美元,標價則是2.4萬美元。
通用汽車對路透社表示,“授權經銷商是唯一官方銷售渠道”,“Zcar竹子買車與上汽通用沒有任何隸屬關系”,未作進一步解釋。
Zcar竹子買車隨後告訴路透社,其子公司購入了3428輛邁銳寶,但未說明具體購入來源。
Zcar竹子買車補充說,公司經常以虧本的方式銷售“熱門、吸睛車型”,以吸引顧客進店。
路透社走訪時,一些奧迪車型打五折出售。奧迪未對Zcar竹子買車的做法發表評論,但表示不支持灰色市場交易,因為這會損害品牌長期價值。
車滿墳場,無處話淒涼
部分賣不掉的新車最終進入“汽車墳場”。
地方政府努力清理這些被遺棄的車場,因為它們佔用土地並帶來環境風險。
其他新車長期滯留在拍賣平台上,包括阿裡巴巴旗下的拍賣網站。多數無人問津。路透社核查阿裡巴巴的拍賣信息發現,今年有5100多條全新比亞迪拍賣公告,而2024年僅61條。阿裡巴巴和比亞迪未作回應。
法院也在拍賣未售出的新車。例如,2024年4月,阿裡巴巴平台刊登了一批94輛東風本田汽車的拍賣公告。照片顯示車輛停在室內。一輛白色車身布滿灰塵,前排座椅仍包著塑料。東風未回應置評請求,本田稱無法評論經銷商的行為。
深圳法院曾下令清理因合同糾紛滯留的近2000輛2018年生產的騰勢汽車(現由比亞迪控股)。這些車輛停放在成都、廣州及比亞迪深圳工廠,直到2023年才被法院拍賣。評估人員發現,它們幾乎未被使用,內飾嶄新。有些甚至停在村民晾曬衣物的雜貨店旁邊。
很快,這些車出現在社交媒體上。主播們以低至9000美元的價格出售,只有原價的四分之一。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才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