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Z世代抗爭:能否引爆實質變革?
(德國之聲中文網) 從群眾攻佔宮殿到國家元首被迫逃亡,許多亞洲國家正經歷由數位世代所主導的政治轉型。
這個精通數位科技的 Z 世代(泛指1997年至2012年間出生者)已崛起成一股強大力量,透過街頭抗爭挑戰威權體制、貪腐現象與經濟不平等。
在尼泊爾,青年針對社群媒體禁令與貪腐的抗議,上週推翻了總理奧利(Khadga Prasad Oli)的政府。
印尼近期也爆發大規模抗議,起因之一是對國會議員享有奢華福利的不滿。總統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勉強維持政權,最後倉促解職部長並撤銷部分特權以回應抗議者訴求。
孟加拉國2024年7至8月爆發學生主導的大規模抗議,終結了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長達 15 年的執政,並迫使她逃往鄰國印度。
而斯裡蘭卡2022年在經濟動盪中爆發的動亂,導致時任總統拉賈帕克薩(Gotabaya Rajapaksa)下台。
未能掌握青年脈動
部分專家將亞洲當前局勢比擬為「阿拉伯之春」——這是2010年代初期中東與北非的大規模抗議浪潮。由腐敗與經濟困境引發的憤怒驅動,推翻了包括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與葉門在內的多個政府。
然而,其後果並非全面勝利,而是多年動盪與脆弱轉型。
專家指出,雖然政治環境不同,但引爆阿拉伯之春的根源,與引發斯裡蘭卡、孟加拉與尼泊爾動盪的如出一轍,皆源於民眾對貪腐、經濟困境與失當治理的普遍憤懣。
墨爾本大學文化研究高級講師安妮莎·貝塔( Annisa R. Beta)強調,社群媒體在傳播不滿情緒與推動青年示威中扮演關鍵角色。她指出,這種變化使得政府難以再對年輕人進行集中控制。
貝塔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Z世代、Alpha世代等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魅力領袖的領導」,更傾向於參與去中心化運動,同時保持對目標的高度聚焦。
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所(GIGA)研究員侯賽因(Ishrat Hossain)也持相似觀點:「許多情況下,社群平台放大了街頭抗議的影響力,並為非傳統抗議領袖提供崛起的舞台,例如饒舌歌手與駭客。」
世代變革?
音樂人拉賈特·達斯·施雷斯塔(Rajat Das Shrestha)是尼泊爾Z世代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這些國家的動盪都有共同根源: 「貪腐與政府的威權心態不僅存在於尼泊爾或孟加拉,這些問題在整個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施雷斯塔觀察到亞洲正呈現一種模式。他指出,孟加拉與斯裡蘭卡傳遞的訊息清晰明確:「當年輕人崛起時,政府便可能垮台。」
他警告,若執政者「繼續漠視年輕人的夢想與挫折,這類事件將在地區的許多國家重演」。
貝塔認為,這場由青年主導的運動並非曇花一現,而是世代更迭的徵兆。
「我們預期這將是一個持續的進程,由Z世代標誌的持續政治覺醒。但我們也將清晰地看到這股浪潮席捲2010年後出生的Alpha與Beta世代。」
各自開闢新道路
雖然這些國家的動盪起點相似,但如今它們正開闢各自的道路。
斯裡蘭卡在過去三年逐步恢復政治與經濟穩定,經濟重回增長軌道,顯示該國正從數十年來最嚴峻的金融危機中逐步復甦。
印尼成功維持現有體制,近期抗議活動未引發系統性動盪。
相較之下,孟加拉正處於危險的十字路口,在廣泛改革與民主選舉之間搖擺,同時面臨滑向更深層混亂的風險。
GIGA專家侯賽因對未來保持「謹慎樂觀」態度: 「若不能透過法律機制、預算分配及監督結構將更廣泛的抗議訴求制度化,今日的勝利恐將淪為明日的追憶。」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Anupam Deb Kanunj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