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特朗普將南美推向中國懷抱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南美洲曾被視為美國的“後花園”,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一再宣稱,絕不容許中國進入美國的這個“後花園”。然而事與願違,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下,中國在南美洲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這篇題為《特朗普在南美洲留下的空白》的評論寫道:

“在南美洲,中國早已不再只是原材料買家,而且也將這裡作為重要的銷售市場和戰略投資目的地。巴西街頭隨處可見的中國電動車就是這一轉變的明顯標志。今年七月,比亞迪設在巴西巴伊亞州卡馬薩裡(Camaçari)的工廠已經投產。這家工廠的中期目標是年產三十萬台電動車。這裡原來是福特的工廠,但美國人2021年放棄了這家工廠。除此之外,在新建港口、鐵路或開采鋰礦方面,中國在南美洲也非常活躍。這類投資帶來的依賴關系,遠遠超出了短期的盈利目的。

特朗普試圖阻止中國在南美洲的快速崛起、以及美國影響力的日漸衰退。但為此目的,特朗普並沒有增加投資或強化貿易關系,而是揮起了關稅大棒。在拉丁美洲,特朗普關稅政策的自我矛盾表現得最為突出。盡管他對南美國家只是征收10%的基本關稅,但其中每一個百分點的關稅都成了射向自己的回旋鏢。除墨西哥之外,美國對南美州的貿易每年都能帶來大約一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偏偏是這些對美國經濟極其有利的國家,卻成了特朗普關稅大棒的攻擊對象。不過,南美州經濟表現出了相當強的抗壓性,國際貨幣基金預計該地區經濟經歷了今年四月的短暫下滑之後,今年將可實現2.2%的增長。

對於墨西哥和其他高度依賴美國市場的南美國家來說,特朗普的關稅有可能會產生短期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關稅的效果卻適得其反:南美國家被進一步推向了中國,這和好惡無關,而是市場邏輯使然。對美出口銅礦產品的關稅,使智利和秘魯增多了對華出口。農產品方面也同樣如此,中國已經用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大豆取代了美國大豆,並向巴西高粱開放了市場。甚至在咖啡市場,中國也在利用當前的機會從中獲利,不斷為巴西供貨商的市場准入提供方便。特朗普宣布對巴西產品征收50%關稅之後,中國立即邀請巴西183家咖啡商擴大對華出口。”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特朗普關稅大棒揮向南美國家之際,中國卻在用基建項目和優惠貸款鼓勵這些國家發展對華貿易。雖然北京的做法絕非無私的善舉,但至少雙方都可以從中獲益。

“事實上,歐洲早就可以、也應該成為南美洲這樣的伙伴。如果說,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也帶來了一些積極效果的話,那就是包括法國在內的整個歐洲都已下定決心,要盡快同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一旦協議簽署,就將誕生一個擁有八億消費者、佔全球經濟四分之一的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對歐盟來說,這將是填補特朗普南美空白的契機,而對南美來說,它們也急需一個中美之外的替代選擇。”

《新蘇黎世報》發表客座評論稱,對特朗普關稅政策做出經濟層面上的終極評估,目前似乎還為時過早,但這種關稅帶來的地緣政治層面的負面影響,則已經非常明顯:

“調控商品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國際機構之所以露出衰敗跡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無論是世貿組織,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沒有有效的制裁工具,以制止持久性的高額貿易順差。2024年,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9920億美元,而同一時間內,美國則不得不努力填補1.2萬億美元貿易逆差的巨大漏洞。長期存在貿易逆差的經濟體的外債會越聚越多,而中國這樣的順差國則可以不斷積累債權。美國居高不下的高額外債已經構成了引發金融危機的重大風險。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也許會給美國帶來經濟的好處,但地緣政治層面上,它卻可能會給美國造成損害。其原因是,美國並沒有制定出一套地緣經濟戰略。這一點在印度問題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從8月27日開始,印度輸美產品開始被征收50%的高額關稅。據說,這是要讓印度為其進口俄羅斯石油的行為付出代價。但印度觀察家們卻指出,美國自己也依然還在進口俄羅斯化肥,特朗普之所以要懲罰印度,只是因為印度拒絕了美方談判代表提出的不平等要求。得罪重要的外交伙伴,或許是美國高額關稅政策所帶來的最大負面影響。”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