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彩尋跡」兩岸岩彩藝術交流 帶您探尋美妙的岩彩魅力
墨新聞|記者梁偉華/台北報導
照片提供:中華兩岸文經協會
由中華兩岸文經協會推動的「龜茲壁畫岩彩摹寫」課程正式啟動!將在2025年11月28日至12月7日,於廈門舉辦首屆海峽兩岸「龜茲壁畫岩彩摹寫」課程,由岩彩藝術界翹楚、孔子第77代裔孫孔德軒老師親臨授課,帶領學員透過實作、文化考察與材質採集,體驗岩彩藝術的永恆魅力。首期兩岸「岩彩尋跡」課程聚焦「龜茲壁畫岩彩摹寫、閩南文化考察、本土材質採集」,結合實作與學理探討,從龜茲壁畫、敦煌藝術淵源、岩彩顏料應用到當代岩彩繪畫表現,全面引領學員進入岩彩世界的多重面向。
中國岩彩藝術孔德軒老師授課 照片提供:中華兩岸文經協會
當千年礦石化為繽紛色彩,古老繪畫技藝在當代重現光彩。岩彩畫素有「貴族繪畫」之稱,因採用高價寶石礦石、鹿膠或植物膠,再輔以金銀銅箔鑲嵌,使其作品價值遠高於油畫、水墨。這種以天然礦石研磨成色料、在光線下熠熠生輝的藝術形式,在台灣或稱「膠彩」「粉彩」。這門結合歷史傳統與當代創作的獨特藝術岩彩畫近年普受關注,最大特色在於顏料取材於石青、石綠、朱砂、赭石、雲母等礦物,或採集貝殼、泥土,經研磨、提煉、過篩後,配合動物膠或礦物膠進行調製。岩彩顏料具非水溶性,色層分明,能在光線下呈現細緻閃爍效果。加上不同礦石在顆粒大小、光澤、粗細及質感上各具差異,所構成的紋理無法複製,作品能完整呈現出天然礦物的獨特之美。而因礦物本身耐光、不易褪色,作品能歷經數百年仍保持鮮麗色澤,也因此成為敦煌壁畫、佛寺彩繪能夠流傳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創作上,岩彩運用厚疊、刮磨、覆色等技法,營造出多層次的色彩空間;然而,每種礦物因硬度與質感不同,賦予作品更豐富的層次感。礦物顏料能隨環境光影互動,岩彩作品常被形容為「會呼吸的藝術品」,兼具高貴與自然和諧的氣韻。
照片提供:中華兩岸文經協會
這次課程特別邀請孔德軒老師授課,孔德軒現任中國岩彩藝術學會副秘書長。2014年中央美術學院首屆中國岩彩畫創作高研班學習,2019年上海美術學院岩彩畫高級研究班畢業,擔任多所高校課程講師。孔老師善於結合傳統技法與現代視野,代表作遍及各大型展覽,從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圖書館到江蘇省美術館,再到澳洲阿德萊德的國際文化交流展,都能見到他以岩彩呈現的藝術創作。孔德軒主編出版的《敦煌壁畫——空間裡的色彩與靈魂》與《聖地長河——聖地人民的生活》,更進一步深化對敦煌藝術與岩彩精神的詮釋,堪稱當今中國岩彩藝術傳承第一人。
主辦單位中華兩岸文經協會表示,岩彩畫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中國一直是絕美傳承令人驚豔,而台灣對於岩彩畫卻十分陌生。這次課程不僅是技法學習傳承,更希望藉由藝術交流加深兩岸文化理解,尋找共同脈絡的藝術語言。中華兩岸文經協會首度發起積極推動,在大陸岩彩畫權威孔德軒老師指導下,實際摹寫體驗岩彩繪製魅力,親身感受岩彩畫質樸與永恆之美。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岩彩尋跡」兩岸岩彩藝術交流 帶您探尋美妙的岩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