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天災嚴酷試煉 政治算計比洪水更傷人心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泥水傾瀉而下,造成光復鄉從未有的災難浩劫,十餘人罹難,仍有多人失聯。這是一場天災,是對台灣人民再一次的殘酷試煉,更是對國家治理的嚴格考驗。但當民間愛心自動自發集結,政府官員卻忙著算計與推諉,國家元首甚至在災區「give me five」慰勞官兵,令人錯愕。面對天災,從預警到應變,從中央到地方,建立韌性台灣,政府得先拿出誠意。

颱風豪雨形成馬太鞍溪堰塞湖,農業部 8月初即預估有決堤風險,立法院在8月13日作成附帶決議,要求行政院督導各部會研議減災。林業保育署在 9 月 21 日連續發出警訊。但警訊的價值不在於「提醒有災」,而在於「如何動員」。如果疏散與安置無法同步展開,警訊就只是紙上文書。

中央政府從原本警示撤六百人最後要求疏散八千人,對地方來講,執行的人力與時間都是難題。況且政府可有能量安置如此多人?而居民不願撤離並非愚昧,而是因為背後牽動生活、工作與財產。花蓮生活型態絕非都會集合式住宅,撤離不是一張通報單,不是巡迴廣播就能解決,因此不但需要公權力介入,還必須有足夠的執行人力與撤退何處等備災奧援。

偏偏在這場人命攸關的危機裡,中央的角色令人失望。立法院早在 8 月中就作成決議,要求行政院整合各部會研擬減災,但從會議紀錄看,行政院至 9 月下旬為止都沒有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提出討論或決策。當卓榮泰院長在災區與傅崐萁立委爭吵、憤然離席時,社會看到的不是一個運籌帷幄的危機領導者,而是一位將情緒凌駕職責的閣揆。

總統賴清德的表現同樣備受檢視。災後第三天才到現場,並在滿目瘡痍的情況下與國軍「give me five」,畫面傳出不但引發爭議,網友紛紛大喊心寒。民眾家破人亡,總統卻能笑臉勘災。身為三軍統帥,拍肩慰勞甚至敬禮致意,都比網紅擺拍式的「give me five」好。賴總統還強調,已經授權國軍進屋幫助災民清理家具,彷彿國軍救災是「恩賜」。然而,對災民來說,這些都是政府職責,而非總統的個人好意。

更嚴重的是災難當前的政治操作。民進黨立委吳思瑤先是指責花蓮縣長徐榛蔚人在國外,卻被揭露徐早已返台坐鎮。黨團更傳出透過「第三方釋放具殺傷力消息」的討論。當災區仍有失聯者等待搜救,民眾還在泥水中搏鬥,中央黨政卻忙著部署文宣戰,這種冷酷的政黨算計,對罹難者與生還者都是再一次的傷害。

災難現場不是政治舞台。黃金七十二小時裡,最重要的是救人、安置、供應物資,而不是爭論誰該為堰塞湖負責。當然,責任釐清不容忽視,但應留待災後。中央若一再把責任甩給地方,卻忽略自身整合無方,終將失去社會信任。

馬太鞍溪洪水帶走了人命與家園,無意中揭露了政治算計的醜態。賴政府若真要建立「全民防衛韌性」,首要之務不是文宣操作,而是建立跨部門、跨黨派的危機管理機制。唯有救災優先,中央與地方同心協力,台灣社會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天災中找到真正的韌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