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牆外文摘:有橋不走,摸著「內卷」過河?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令中國感到恐懼的一個新聞熱詞》,作者Bob Davis指出,中國正在走向通貨緊縮,這種價格螺旋式下降的問題往往帶來災難性後果,曾在20世紀90年代導致日本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中國的領導人將這個問題歸咎於所謂“內卷”,也就是無序的國內競爭。他們試圖通過行政手段迫使企業維持價格穩定,並指示地方政府削減補貼來遏制這種現象。

2024年7月,中國最高權力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把治理“內卷式”惡性競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政府在五個月後召開的中央政經濟工作會議上承諾“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作者認為,中國當前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治運動,而是擴大國內支出,這才能反過來將更多的過剩供應消化掉。西方國家的官員和一些中國經濟學家提出這個建議已有多年,但中國始終抗拒這樣做。

文章指出,關於如何刺激中國消費支出的建議並不少,從降低所得稅到提高養老金和醫保覆蓋率,再到出售地方國企並向全省居民分配股權等均有探討。到目前為止,中國僅有限改善了社會保障系統,政府對削弱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讓消費者起更大作用持謹慎態度。幾乎沒有理由認為這種情況會改變。中國很可能會通過“反內卷”運動得過且過,寄希望於他國(甚至是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額關稅的美國)進口中國產品,來化解本國的過剩商品。這種模式可能已難以繼續驅動經濟增長。風險在於中國將步日本後塵,陷入難以輕易脫身的長期停滯期。

“中國人好戰?”全智賢“辱華”!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從全智賢新劇“辱華”說起》,作者盧斯達說,韓國演員全智賢在韓劇《暴風圈》飾演一名年輕的女總統候選人,台詞中有一句“為什麼中國偏好戰爭?”,被中國網民認為“辱華”,紛紛出來反對抵制,導致全智賢在中國的一些代言業務下架。

作者說,明明“中國”歷史上經常打仗,動武也不少,“中國人”對異族也發動戰爭,但在中國文明的主觀感受中:天朝主張和平。所以不少人聽到“中國偏好戰爭”,沒有任何脈絡都好,也會很大反應。跳起來的可能也包括港澳台的人士,文化中國論者,他們多少相信“中國人愛好和平,沒有帝國主義”,這是 20 世紀兩岸幾地不少人的共同認同。

作者指出,“中國”發展過程中,當然不是純純小白兔,要描述起來,都可以充滿血腥味。古代的商朝人迷信,有很多奴隸和活人祭。秦攻百越,死傷無數。之後出現的漢武帝是另一個戰爭狂人,一個追逐奇觀的皇帝。去到大清朝,乾隆的“十全武功”其中一項是“平准噶爾” ,事實上是大清原來摧毀了世上最後一個游牧民族帝國,將准噶爾人口幾乎滅絕。大清之後中衰,面對船堅炮利的西方人來到,時人強調並想像中國是一個崇尚和平的古老國家。很多人可以接受“明帝國”、“清帝國”,但同時覺得中國沒在帝國主義的。

季風書園往事:騷擾與竊聽

時事節目《不明白播客》主持人袁莉采訪了華盛頓季風書園的創辦人於淼,談論他從上海到美國的歷程。

2017年季風書園的房東上海圖書館不再續租。在等待關店的那兩百多天裡,於淼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傷痛。他說,當時每天都存在著沖突感,會有各個部門來到店裡來找麻煩。比如說,會有文化執法大隊到書店來,看到有一些免費贈送的佛教的宣傳小手冊,認定是非法印刷品,進行罰款。書店二十周年印了一本特刊送給講者和一些會員,也被認定為非法印刷品,也是罰款。還有工商、稅務、派出所各種部門上門騷擾。於淼還透露,書店裡安裝了竊聽器。

於淼說,因為開季風書園,他被列上了一個所謂的黑名單,不可以再從事任何的商業行為。如果他去工商局注冊公司,或者說是股東、是董事、董事長,要簽字,都不可以,都無效。當時工商就對他說,你唯一簽字有效的就是簽字說:我退出季風書園的董事長的位置。這個簽名我們認,其他的都不認。他只好申請到美國讀書,並在華盛頓創辦了季風書園。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 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牆外文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