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盟的燃油車禁令只能令中國獲利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盟有關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燃油車的規定是兩年前出台的,但這一禁令現在卻在德國朝野引起了激烈的爭執,要求取消或弱化歐盟禁令的呼聲越來越高。《世界報》發表評論寫道,相關爭論中,人們似乎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燃油車禁令將使歐洲人陷入對共產黨中國的絕對依賴。這篇題為《燃油車禁令的嚴重後果堪比退出核能發電》的評論寫道:
“當今世界,獨裁勢力正在展開同自由力量的激烈較量。在烏克蘭和中東,這場較量已經演變為軍事沖突。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場爭奪經濟主導地位的較量。就目前而言,計算機、手機、醫療器械和藥品的絕大多數,都是在中國生產的。而在汽車工業,確切地說在燃油車工業領域,美國和德國仍暫時保持領先。
而向電動車轉型的趨勢,正在使德美的領先優勢發生變化。中國在全球電動車產量中的佔比,今天就已超過60%。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價格低廉、電子設備性能出眾、而設計造型也遠比歐盟競爭者更有吸引力。毫無疑問,大眾和寶馬等車企確實錯過了研發電動車技術的絕佳機會。然而,現在歐盟卻要越俎代庖,幫助這些私人車企彌補過失。據說,政界之所以要出台燃油車禁令,目的是想鼓勵車企更加努力地研發綠色技術。”
《世界報》評論指出,在新能源汽車的問題上,其實中國的例子最具代表性。中國從未出台過燃油車禁令,而且新能源車在新車銷售中的佔比雖然高達50%,但其中半數以上都是油電混合車。
”是否應修改歐盟禁令,現在已經引起了爭論,而這種爭論實屬必要。因為一旦燃油車禁令開始實施,潮水般湧入的中國車將嚴重威脅歐洲市場。而德國汽車工業更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如果加上零配件供貨商,這將直接涉及320萬個就業崗位。 除非我們的企業能比中國競爭對手更好、更便宜地實施生產,否則下滑趨勢將難以逆轉。而鑑於中國政府為電動車廠家提供的慷慨補貼,德國企業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而短期內同樣難以改變的是:電動車離不開釹、鐠和鏑等稀土元素,它們是電機中高性能永磁體的關鍵材料。全球70%的稀土來自中國,而中國共產黨也一直在將這種准壟斷地位當作政治施壓手段,例如2010年與日本的島嶼主權之爭以及現在的中美貿易沖突。一旦中國對台動武,引發東西方的相互制裁,那麼我們的電動車生產就將全面陷入癱瘓。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禁止燃油車的嚴重後果,堪比當年退出核能發電的決定。正是由於德國退出了核能,才導致了2022年普京悍然入侵烏克蘭之時,德國天然氣進口55%依賴俄羅斯的窘迫境地。”
氣候保護:中國將歐美甩在了後面
本屆聯合國大會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宣稱,所謂“氣候變化”只是一個謊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以“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宣布了推動綠色科技和減排努力的具體目標。而與此同時,歐盟內部仍紛爭不斷,一直無法出台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法蘭克福評論報》就此寫道:
“中國正以全球罕見的速度發展可再生能源與核能。不斷有巨型的太陽能發電場與風力發電場投入使用。電動車市場方興未艾,數以百萬計的電動車已經行駛在中國的道路上,而快速充電設施也已相當普及。此外,中國還在推動一場儲能技術革命,繼鋰電池之後,鈉電池也即將投入使用。這一切都已說明,北京已經意識到,綠色科技絕不是一種負擔,而是經濟增長的引擎,而且是在全球市場上的增長引擎。
有鑑於此,中國提出的減排目標雖然略顯謹慎,但其政治意義卻非同小可:特朗普寄希望於《巴黎協定》的破產之時,中國卻在加強同全球多邊減排進程的綁定,為自己平添了地緣政治層面上的份量。北京一邊為自己打造‘負責任行動者’的形象,一邊也在未來關鍵產業上贏得了競爭優勢。
那麼歐洲又在做什麼呢?歐盟又一次未能就明確的減排目標達成共識。歐盟本可以在氣候保護領域扮演主導角色並向世人展示,氣候保護和民主與社會平衡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歐盟和各成員國是時候警醒了,否則歐洲將被北京遠遠拋在後頭。”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