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不是政治舞台 救災為先政治閃邊
台灣自古立於風險之地,環太平洋地震帶、颱風路徑正中央,使這座島嶼在世界銀行的風險評估中,被列為同時暴露於颱風、地震與水患三重威脅的高危險地區,面臨天然災害威脅的人口比例高達73%。這一次,花蓮光復的堰塞湖潰決,不僅帶來今年最慘重的水患,也再一次撕開台灣在防災制度與政治操作上的裂痕。
BBC分析指出,這場洪患雖然肇因於天災,但「可預防」的成分不容忽視。監測不足、預警遲緩、疏散延誤,這些人為因素往往決定了災損的程度。若能早一步精準掌握水量變化、早一步下達撤離命令,是否就能減少傷亡?這是社會追問的焦點,也是政府必須誠實面對的責任。
然而,當災民仍在泥水中掙扎,朝野卻急於在廢墟上尋找政治籌碼。媒體揭露,民進黨立委群組討論的竟然是「如何釋放殺傷力的訊息」。截圖可看見連形象清新的綠委林淑芬也熱烈參與意見,她提醒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公文和死亡人民分布圖很重要」,還指點「你寫這樣文鄒鄒,可以直接一點。」執政黨立委與行政院官員在救災第一時間的政治算計,令人譁然。
引人注目的還有,民進黨發言人吳崢宣布成立「媒合資源協助救災前進指揮所」,他表示是為了統合物資與資訊,也引發質疑。既然中央、縣府與民間團體皆已有指揮體系,為何還需額外掛上黨名?網路上批評四起,「搶資源、搏人情」的聲音不少。災區支援出現重疊與混亂,也讓民眾懷疑,執政黨救災究竟是為了人民,還是為了版面?
對照總統賴清德勘災的陣仗,恐怕就不難理解,民進黨為何要在花蓮成立前進指揮所。賴總統赴花蓮勘災,特意介紹綠營立委沈伯洋,彷彿把災難現場當成政治起手式。總統明明就是三軍統帥,理應調度軍方資源救災,卻把調度軍方盥洗車等歸功於沈伯洋,真是令人啞然失笑。災民需要的是食物、乾淨的水與安全的棲身之所,卻被迫看見政黨亟欲在災區塑造政治明星,這種錯位的優先順序,難免引來民意反彈。
回過頭來,真正該檢討的問題不在於藍綠誰話術高明,而是台灣的防災體制是否健全。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設有前進協調所,但調度不彰、重機具不足,甚至軍方派遣仍須層層請示。制度既然存在,為何臨災時卻形同空殼?這樣的漏洞,不只出現在花蓮,未來任何一次地震或颱風,都可能重演。
天災不可避免,施政若無法有效降低損害程度,救災是最起碼的救贖,切莫將災難變成攻防舞台。光復堰塞湖的悲劇告訴我們,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必須謙卑,執政者更應拿出謹慎與專業,而非口水與算計。救災為先,政治閃邊。若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再華麗的口號,也掩不住政府失職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