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報記者 張舜傑/報導
許多飼主都有過類似經驗:明明狗狗平常活潑好動,卻突然躲在籠子裡不願出來。這可能背後隱藏著心理或情緒問題,了解狗狗行為背後的原因,能幫助飼主更有效地安撫牠,避免長期焦慮或恐懼。
1. 焦慮或害怕
狗狗可能因為環境變化、噪音、陌生人到訪等因素感到焦慮。籠子成為牠們的安全區,能暫時隔絕外界刺激,減少壓力。這種情況下,強行把牠拉出籠子可能會加重恐懼。
2. 分離焦慮
當飼主離開或準備離開家時,部分狗狗會出現分離焦慮,選擇躲在籠子裡等待主人的回歸。牠們把籠子視為暫時的避難所,但同時也可能因長時間孤單而出現焦躁、吠叫或破壞行為。
3. 疲勞或不適
有些狗狗只是因為身體疲勞或輕微不適,選擇安靜地待在籠子裡休息。此時應觀察牠的飲食、排便、活動力等狀態,判斷是否需要就醫或調整作息。
4. 自我保護或緊張
對某些狗狗來說,籠子提供安全感,是牠們自我保護的方式。尤其是性格較內向或曾受驚嚇的狗狗,牠們可能經常利用籠子來緩解緊張情緒。
5. 缺乏社會化或環境適應問題
長期缺乏與人類或其他動物互動的狗狗,可能對外界環境感到不安,導致躲進籠子。適當的社會化訓練、循序漸進的環境適應,可以幫助牠們建立信心,慢慢願意探索外部空間。
狗狗躲在籠子不出來,並非單純調皮,背後可能有焦慮、害怕、分離焦慮、疲勞或環境適應問題。飼主應觀察狗狗的日常行為與情緒,提供安全感、耐心陪伴,並適時進行正向訓練或尋求專業協助,幫助狗狗恢復信心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