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責不能取代改革 台灣需要專業的防災體制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造成重大死傷與財損。災後第一時間,行政院長卓榮泰承諾「全力復原,並展開究責」。究責本無可厚非,但若淪為互相推諉,甚至成為朝野攻防的素材,不僅無助災後重建,反而徒增社會紛擾,恐怕也被國際看笑話。比究責更迫切的,是正視制度缺失,建立一個跨部門、有實權的防災單位。
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點破問題癥結,台灣如今遭遇的災害,往往是「複合式」的,已不是單一部會能處理。他直言,《災害防救法》制定於九二一震災之後,偏重單一地震情境,未隨時代調整,導致「一條溪流三個部會管」,最後誰都不敢拍板。以這次事件為例,堰塞湖屬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土石流則屬農村水保署,颱風是內政部,至於堤防潰決則歸經濟部水利署。結果是一場災害,四個主管機關,指揮權卻模糊到難以落實。
中央與地方互槓,災防體制支離破碎,也被國際媒體看在眼裡。韓聯社、JTBC等南韓媒體報導光復災情時,就點出行政院與花蓮縣政府各設各的指揮中心,「只隔十公尺卻不對話」的荒謬場景。賴清德總統與花蓮縣長徐榛蔚分屬不同政黨,因究責與責任切割,連最基本的災害會報都無法共同召開。這種畫面,不僅寒了災民的心,更讓國際社會質疑台灣治理體制的韌性。
學者王价巨提醒,「台灣的《災害防救法》還停留在上世紀,災防資訊無法整合。」相較之下,美國早在1979年成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可直通總統;日本也有防災擔當大臣,並計畫2026年設立防災廳。台灣卻反其道而行,把過去有預算權的「災害防救委員會」,削弱成僅二十多人的「災害防救辦公室」,既無人力,也無財源,更缺乏主導權。這樣的制度安排,在複合式災害頻仍的21世紀,無異於綁住救災手腳。
因此,與其急於究責,行政院更應該率先承擔政治責任,推動改革。《災害防救法》必須修法。李鴻源建議設立「防災總署」,整合跨部會資源,建立統一指揮鏈,並賦予預算權,才能避免今日「各管一塊」的碎片化窘境。同時,防災也不能停留在口號。日本每年舉行百萬人規模的避難演練,反觀台灣僅流於形式,一旦真正災害來襲,民眾往往手足無措。
賴清德總統已要求中秋節前完成清淤,但這只是「治標」。若不從制度全面檢討,馬太鞍溪的悲劇恐將持續上演。李鴻源強調「回歸專業」,正是台灣防災應有的方向。
政治可以口舌交鋒,但防災必須腳踏實地。當國際媒體為台灣災民祈福之際,我們該自問,究責是否只是另一種卸責?唯有痛定思痛,廣納專業賢才,設立有能力、具行動力的防災單位,台灣才能從一次次的天災中,走向真正的國家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