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早就示警!光復鄉長曾警告「潰堤最大風險」 中央卻未重視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嚴重災情,至今已進入第十天,仍有六名失聯者下落不明,災民生活大受影響。事件也引發外界質疑中央應變失靈。媒體人朱凱翔近日公開花蓮縣府8月11日「楊柳颱風應變會議」紀錄,內容顯示光復鄉長林清水當時明確提醒「潰堤才是最大風險」,卻未獲中央重視。

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今(3)日上午受訪時回應,不要用片段訊息揣測事情,強調會有相關調查,但現階段仍以救災為優先。不過媒體追問是否要為潰堤道歉,他未多做回應便快步進入議場。

回顧整起事件,馬太鞍溪堰塞湖早在七月中旬形成,農業部僅進行水量監測,卻未落實超前部署。若當時能引流減壓,或許不致累積至「一座南化水庫」般的龐大水量,終成「未爆彈」。八月十二日颱風來襲時,農業部雖要求花蓮縣府撤離六百人,災情卻未發生,被視為「狼來了」前奏;陳駿季當時還稱「壩體很長、不會瞬間潰堤」,加深外界輕忽。

更引發爭議的是,陳駿季多次以「溢流」替代「潰壩」字眼,外界痛批這是淡化災情,若事先警告可能潰壩引發海嘯級洪水,撤離措施或許能更堅決果斷。

同時,藍營批評內政部延遲十三小時撤離,內政部長劉世芳則出示通聯紀錄反駁,雙方互控卸責。但實際上,短時間內疏散行動不便的長者難度極高,應變中心是否提供足夠輔助資源,也成為檢討焦點。國軍未被及時投入協助,中央僅選擇「垂直避難」,卻未考量實際執行困境。

從前端的農業部、中段的內政部到最後清理的環境部,中央「行動內閣」環環失靈。行政院長卓榮泰強調必須究責,但外界質疑,若僅把矛頭對準地方政府,自家內閣卻輕輕放下,恐有「球員兼裁判」之虞。唯有公正、透明檢討,才能給災民交代,還原真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