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牆外文摘:中國思想控制的閉合系統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上報”發表文章《中國如何走到“於朦朧之死被禁止追查”》,作者洪浦釗說,從中共中央最近頒布《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中國酒店電視強制看央視,到演員於朦朧墜樓事件中的過度審查,證實中國正在推進“思想控制—輿論控制—空間控制”的全面閉合系統。

文章說,這套系統的終極目標不是單純維穩,而是建構一種數位極權模式,並且逐步向外輸出。TikTok就是最直接的例子。當中國在內部全面收緊時,它同時透過算法與內容推送,把對外的敘事滲透到各國的公共空間。

作者認為,台灣在這一波趨勢下尤其脆弱。一方面,台灣社會多元開放、資訊自由流動,這正是民主的強項;另一方面,當中國把審查、操控、宣傳的模式向外復制,台灣往往成為第一波沖擊的實驗場。

作者表示,我們不能僅僅把中國的這些管制視為“內部控制”,因為它們已經跨越國界,成為新型態的戰爭樣態。對台灣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如何評論中國“多嚴厲”,而是如何自我防衛。

整體經濟疲軟是否會拖累中國科技進步?

《華爾街日報》首席中國記者魏玲靈在她主筆的中國洞察專欄中,談到“中國悖論”時指出,關於中國的兩種說法——經濟困境和科技進步——它們都是事實。中國長達40年由投資驅動的繁榮期已經結束。如今,中國正艱難應對房地產市場崩盤、青年失業率飆升和通縮加劇等問題。與此同時,中國的科技進步也是實實在在的。在AI、量子計算、電信和清潔能源等領域,中國不僅有競爭能力,在某些行業,中國甚至有引領之勢。

魏玲靈認為,如果將中國的科技行業看作一個“國中國”,這兩種景象就不矛盾了。該行業由巨額政府資金和龐大的理工科人才庫推動,一切都服務於實現技術自主可控的國家使命。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可以在整體經濟增長乏力之際,創造出若干世界級的創新高地。然而,科技行業的體量尚不足以驅動整個國家的發展。真正的問題是,整體經濟增長乏力的局面最終是否會拖累這個非凡的創新機器。

亞洲Z世代正在覺醒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青年的吶喊:抗議之聲點燃“亞洲之春” 》,作者Meena Kandasamy指出,一種新的反抗視覺語法正在南亞和東南亞的廣闊地域上書寫,實時直播給全球觀眾。這些難以忘懷的畫面呈現的不是職業革命者,而是被逼入絕境的普通年輕人。不滿的年輕亞洲人推翻或動搖了當權者,這已在去年的孟加拉國、2022年的斯裡蘭卡,以及幾周前的印度尼西亞和尼泊爾發生。

作者說,阿拉伯之春從希望走向崩潰的最終軌跡是對未來可能走向的一個深刻警示,但這一次似乎有所不同。亞洲的Z世代並不把數字動員當作政治的附屬品,而是政治本身。他們目睹了早前運動的失敗,如今正從零開始構建屬於自己的體系——去中心化、靈活、極具沖擊力。他們正在找到自己的聲音。掌權者若視而不見,將為此付出代價。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牆外文摘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有興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