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加沙戰爭:以色列兩年來達到了什麼目的?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無疑是以色列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2023年10月7日,來自加沙地帶的極端伊斯蘭組織哈馬斯武裝分子以及其他恐怖主義民兵突破戒備森嚴的邊境設施,闖入以色列境內。他們殺害了1200多人,並將大約250人擄為人質帶回加沙。這場浩劫造成的心理創傷,至今仍彌漫在以色列社會中。

但接下來的兩年,卻也是巴勒斯坦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份。襲擊事件發生一天之後,以色列政府就決定對加沙地帶發動攻擊。據哈馬斯掌控的加沙衛生部門發布的數據,迄今為止,已有超過65000人喪生,大約16萬人受傷。實際傷亡數字甚至可能更高。聯合國方面表示,大約90%以上的民宅已經在戰爭中損毀。加沙地帶的大部分地區陷入了嚴重的飢荒,面積僅相當於德國不來梅市的加沙地帶,目前就有大約190萬流離失所。

戰爭目標並未全部實現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制造大屠殺慘案之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就發布了兩項戰爭目標:解救全部人質,並徹底消滅哈馬斯組織。兩年之後,盡管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兩項目標均未能完全兌現。總計 251 名人質中,至今已有148 人回到了以色列。但其中只有 8 人是被以色列軍隊營救出來的,其余 140 人則大多是由哈馬斯釋放的,並以此換取了大量被以色列關押的巴勒斯坦囚犯。部分遇害人質的遺體也已歸還,但根據以色列政府數據,目前仍有 47 名人質被哈馬斯扣押,其中大約 20 人可能尚在人世。

哈馬斯也還依然存在。在過去兩年當中,被以色列、美國和歐盟定義為恐怖主義組織的哈馬斯武裝,在以色列的打擊下,損失慘重。美籍猶太游說團體J-Street 宣稱,迄今已有大約23000名哈馬斯武裝分子被擊斃,以軍甚至還消滅了一系列哈馬斯高層領導人,其中包括伊斯梅爾·哈尼亞和葉海亞·辛瓦爾。但哈馬斯組織仍在繼續活躍。J-Street 指出,該組織已從一支准軍事力量轉變為去中心化的游擊武裝。

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提出的“加沙20點和平計劃”能夠得到落實,那麼,以色列迄今為止的成績單也將發生一些變化。因為,根據該計劃,全部幸存人質都將重獲自由,哈馬斯也將放下武器,認同“和平共處”原則的武裝分子將獲得特赦。這將意味著,作為民兵武裝,哈馬斯將不復存在。至於哈馬斯是否會放棄其意識形態,那就另當別論了。

以色列重創敵人

過去兩年的血腥沖突,並不僅僅局限於加沙地帶的範圍之內。以哈沖突伊始,黎巴嫩的真主黨民兵和也門的胡塞武裝就表示了對哈馬斯的堅定支持。一般認為,哈馬斯、真主黨和胡塞民兵都受到了伊朗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支持。
以色列對上述三股勢力展開了強力打擊,軍事層面上收效也相當顯著。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 Hassan Nasrallah)在貝魯特的一次空襲中被炸死。而在一場轟動世界的“尋呼機爆炸案”中,真主黨高層更是蒙受了慘重的損失。以軍不斷對黎巴嫩南部發動空襲,真主黨勢力已經被明顯削弱。

以色列還對伊朗實施了連續數天的空襲行動,並對伊朗核設施造成重創。德黑蘭遭受的一次空襲中,哈馬斯領導人哈尼耶(Ismail Hanija)被炸身亡,這次事件無疑也是對伊朗當局的一次羞辱。

2024年底,隨著敘利亞獨裁者阿薩德的倒台,伊朗又失去了一名重要的地區盟友。原先被稱為“什葉派新月”的反以色列聯盟,包括伊朗、敘利亞、黎巴嫩和加沙,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而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強國地位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

“種族滅絕”與外交孤立

但為了這些戰略上的成就,以色列卻付出了慘痛的政治代價。以軍的作戰方式,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過去兩年來,以軍轟炸加沙地帶的醫院和學校,數以千計的死傷者當中,既有婦女和兒童,也包括記者、救援人員和人道組織工作人員。人道物資遭到阻攔,以色列方面則聲稱,這樣做是為了避免救援物資落入哈馬斯武裝人員之手。

有鑑於此,指控以色列在加沙地帶推行種族滅絕政策的聲音不斷高漲。目前,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國際種族滅絕研究協會以及以色列本土人權組織“B’Tselem”和“以色列醫生促進人權協會”等等,都在公開使用“種族滅絕”一詞,而以色列政府則對相關指控矢口否認。

2023年12月,南非以《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為依據,將以色列告上國際法庭。2024年,國際刑事法庭以“反人類罪”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及前國防部長加蘭特發出逮捕令。以色列及其盟友對國際法庭的做法提出強烈譴責,匈牙利甚至宣布將退出國際法庭。

承認巴勒斯坦與歐盟的制裁威脅

加沙地帶巴勒斯坦民眾的悲慘境況,也提升了國際社會承認巴勒斯坦獨立國家地位的呼聲。2023年10月,承認巴勒斯坦地位的國家有137個,兩年後則已增加至157個,新增國家中包括英國、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和加拿大。

上述國家希望以此表明他們繼續支持“兩國方案”的立場,而內塔尼亞胡則對此持明確反對態度。內塔尼亞胡譴責說,承認巴勒斯坦,就是對哈馬斯恐怖行徑的“表彰”。事實上,新近承認巴勒斯坦的各國,都已明確表示,未來在巴勒斯坦的國家架構中,哈馬斯絕不能扮演任何角色。

作為對以色列繼續推進軍事行動的不滿,很多國家已經叫停了對以軍事出口。而哥倫比亞、南非和馬來西亞等國則宣布了對以色列的制裁措施。
歐盟內部也在討論有關對以色列實施經濟制裁的可能性,越來越多的歐盟成員國主張暫停歐盟以色列伙伴合作協定,對以色列公民的免簽規定做出限制,並禁止進口來自約旦河西岸的產品等等。不過,迄今為止,德國及其他一些歐盟成員國一直拒絕采取上述步驟。

裂痕加深的以色列社會

關於加沙地帶的未來,以色列國內的意見也並不統一。極右翼內閣成員本·格維爾(Itamar Ben-Gvir)以及斯莫特裡奇(Bezalel Smotrich)等人主張,繼續對哈馬斯實施強力軍事打擊。他們甚至還主張以色列應徹底吞並約旦河西岸,從而徹底摧毀“兩國方案”。
與此同時,過去幾個月以來,也有一些團體要求以方立即停火,這些團體主要以人質家屬及其支持者為主。他們每周都會舉行游行集會,敦促政府以談判解決爭端,他們認為政府對人質家屬漠不關心。

不過,也有其他背景的人參加反戰抗議活動,其中包括阿拉伯裔以色列人,退伍軍人以及現役軍人家屬。今年7月的一項民調顯示,大約70%的以色列人主張停火。總體而言,以色列社會的撕裂程度日益嚴重,支持繼續開戰與要求和平的兩大陣營勢不兩立、互不妥協。

特朗普和平計劃帶來一線希望

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加沙和平計劃”終於為以哈沖突帶來了些許轉機。不過,和平計劃能否落實,目前仍未可知。

即便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確能叫停歷時已經24個月的以哈沖突,並能實現持久和平,但10月7日的大屠殺以及此後兩年戰爭給以巴雙方造成的創傷,恐怕今後數年、乃至數十年之內,都是無法撫平的。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Thomas Latsch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