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歐洲腸胃病學週:首項人體研究證實:微塑膠可改變腸道微生物群
柏林2025年10月7日 — 今日在 2025 年歐洲腸胃病學週 (UEG Week) 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證實,微塑膠(環境中常見、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能夠改變人體腸道微生物群,其中部分變化模式,與抑鬱症及大腸癌相關的特徵呈現相似性。
此項研究是「microONE」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由 CBmed 研究中心主導,並與多個國際夥伴合作,屬先驅性的 COMET Module 計劃項目,亦是首批直接探討不同類型微塑膠如何與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產生相互作用的研究之一。「microONE」的更廣泛研究目標,旨在探索微米級及納米級塑膠顆粒對人體的影響。本次發表的研究成果為評估潛在健康風險提供了重要的新見解,並凸顯了就此議題作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迫切性。
研究團隊從五名健康志願者身上採集糞便樣本,進行體外腸道微生物群培養。其後,研究人員將這些培養物暴露於五種常見的微塑膠,包括聚苯乙烯、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暴露濃度參照了人體日常接觸的估算水平,同時亦採用更高劑量,以探討潛在的劑量依賴效應。
結果顯示,儘管總細菌及存活細菌的數量大致維持不變,但與對照組相比,經微塑膠處理的培養物酸度持續顯著增加(pH 值降低),反映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出現變化。
深入分析更發現,不同類型的微塑膠會導致特定的細菌組成轉變,某些菌群的數量會因應接觸的微塑膠種類而增減。研究觀察到多個細菌科均出現變化,當中大部分發生於厚壁菌門 — 此為對消化功能及整體腸道健康至關重要的核心腸道菌群。
在細菌組成轉變的同時,其產生的化學物質亦隨之改變,部分變化與觀察到的 pH 值下降現象吻合。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變化中的某些模式,與以往研究發現跟抑鬱症及大腸癌等疾病相關的特徵一致,這揭示了微塑膠暴露對人體疾病風險的潛在影響。
研究主要作者 Christian Pacher-Deutsch 評論這項研究的廣泛意義時表示:「考慮到微塑膠在日常生活中已無處不在——無論是魚類、食鹽、樽裝水,甚至自來水中都有其蹤跡,因此這些發現意義非凡。」
他總結道:「雖然要就其對健康的確切影響作出定論仍言之尚早,但腸道微生物群在維持人體健康的眾多環節,從消化系統到精神健康,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減少接觸微塑膠,是一項明智且重要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