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指干涉中國間諜案審理 英國政府否認
(德國之聲中文網)英國首相斯塔默(Keir Starmer,又稱施凱爾)政府近期遭質疑干預了一起「中國間諜案」的調查,疑因不願破壞英中關係,而讓檢方撤告。斯塔默政府的發言人週一(10月6日)強烈否認此事,聲稱沒有任何政府官員涉入撤告的決定。
英國政府發言人說:「說政府隱匿證據、撤回證人,或者限縮證人引用特定證據,這都不屬實。」
路透社引述法律專家說法指,有其他因素可能導致檢方決定撤銷指控,例如檢方可能不希望英國間諜運作方式被公諸於世。
不過,部分英國保守黨人士仍質疑,工黨上台後把跟中國的關係置於英國國家安全之上,斯塔默政府也因干涉司法的爭議,而面臨信任危機。
這起間諜案是怎麼回事?
這波爭議從兩位遭指控為中國間諜的英國人開始:30歲的凱希(Christopher Cash)和33歲的貝瑞(Christopher Berry)。其中,凱希曾擔任保守黨議員凱恩斯(Alicia Kearns)、董勤達(Tom Tugendhat,又譯圖根哈特)的國會助理,還曾是保守黨成立的智庫中國研究小組(CRG)主任。
2023年3月,凱希和貝瑞首度被捕,去年4月被英國皇家檢察署起訴。他們被控違反《政府機密法》(Official Secrets Act),涉嫌在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間,把「政治敏感資訊」外洩給中國特務。該法規定,若傳遞「對敵人直接或間接有用」的資訊,就可能涉嫌違法。這兩人否認所有指控。
根據英國檢方說法,有一位「中國共產黨的高層和政治局委員」從這二位英國人那裡獲取了敏改文件。《衛報》指,英國檢方認為這位中共高層是現在中共黨內的第五號人物蔡奇;首先,由凱希把資訊提供給友人貝瑞,貝瑞又撰寫了至少34份報告,之後傳遞到蔡奇手中。
也有中國專家對「蔡奇涉入」的說法有疑慮。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學者布朗(Kerry Brown)指出,外國人不太可能跟蔡奇這種等級的中共人士有接觸管道,而且還是跟情報有關的案子。布朗表示,此案讓人質疑英國安全機構是怎麼評估跟中國有關的資訊。
英國工黨政府遭質疑介入案件審理
此案在英國保守黨執政時期引發巨大爭議,部分議員主張這暴露出中國特務滲透英國國會的風險。
案件程序進行2年多後,兩名被告原定本月初出庭受審,然而檢察長帕金森(Stephen Parkinson)卻突然於9月15日以「證據不符標準」為由宣布撤告。《星期日泰唔士報》、《每日電訊報》等媒體報導稱,案件之所以無法進到審判階段,部分原因是英國政府拒絕在法庭上以「敵人」一詞來描述中國,導致案件缺乏以《政府機密法》來起訴的基礎。
《金融時報》消息指,英國政府內部對此案的看法也有分歧:國安顧問、外交事務部等單位認為應該避免激怒中國,內政部則希望繼續推進此案的審理。
部分議員則質疑斯塔默的工黨政府刻意讓此案無法成立,為的是要跟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斯塔默於2024年上任,此後新版的英國國家安全戰略稱中國為「地緣政治挑戰」;上屆保守黨政府時期的國安戰略則稱中國為「劃時代的挑戰」,未明確將其定位為「敵人」。
下議院議長霍伊爾(Lindsay Hoyle)對於撤告的決定「非常不高興」,考慮要另行對凱希和貝瑞展開調查。曾聘用凱希的保守黨議員凱恩斯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如果部長級官員或國安顧問等人真沒有介入案件,很難理解為什麼審判無法繼續下去。
凱恩斯說:「之前起訴時,證據標準都有滿足,結果後來在被告要出庭前幾週卻發生了某些事,讓情況有變……這只可能發生在有證人或證據被撤銷,或是國家官員預計使用的情報被撤回的情況下。」凱恩斯還表示,她擔心政府為了重新定位跟中國的關係,而「把英國國安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她要求政府應出面具體說明。
工黨籍的保安事務國務大臣賈維斯(Dan Jarvis)稱對於無法開庭感到「非常失望」,但政府還是「極為關切中國間諜活動帶來的威脅」。
斯塔默政府的國安顧問鮑威爾(Jonathan Powell)將於接下來幾週內赴國會聽證會作證,預期會被議員問到上述的間諜案。《星期日泰唔士報》等媒體指,在鮑威爾和幾位政府官員會晤討論此案之後,皇家檢察署就撤回對凱希和貝瑞的指控。英國政府因此面臨干涉審判之嫌;皇家檢察署否認受到任何外部壓力影響。
中國官方的態度如何?
2023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曾稱此間諜案「無中生有」,要求英方「停止反華政治操弄和惡意詆毀」。
前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2023年會晤中國總理李強時,曾對中國疑似介入英國國會一事提出關切;不過,當時中國官媒新華社的新聞稿並未提及英國對議會民主的關注,而是引述李強說中英兩國「應共同反對將經貿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並且「妥善處理分歧問題」。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周昱君 (路透社、衛報、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