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揭開中聯部的神秘面紗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評論寫道,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簡稱中聯部)聽起來只是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官僚機構,實際上卻在中國的對外關系領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的任務是建立國際網絡、動員中國的支持者、並有針對性地影響其他國家的輿論風向。 這篇題為《中國共產黨如何暗中操控國際輿論》的評論寫道:
”對中聯部在歐洲的活動進行一番系統性分析後不難看出,從本世紀初期,尤其是習近平上任之後,中聯部明顯加強了在歐洲的活動力度。今天,中聯部同歐洲150個政黨建立了聯系,網絡遍及幾乎歐洲所有國家。中聯部還定期組織會議、互訪、研討會以及培訓活動。中聯部在歐洲建立的關系網絡中,不僅包括執政黨和反對黨,也包括智庫、媒體和經濟協會。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聯部明顯在聚焦歐洲各國議會中的關鍵性人物。鑑於當下有關中國的討論越來越具批判性,中聯部此舉想必是希望強化親華派的聲音。
中聯部的行動策略非常靈活,隨時可以根據各國政治環境的不同進行調整。在德國,它的工作重點是社民黨和基民盟等大黨。在英國,則以經濟精英和商業組織為主要合作伙伴。而在捷克,中聯部會對一些人脈廣泛的商人提供支持。2008年,由於捷克對西藏的人權狀況提出批評,中捷關系一度跌至冰點,而中聯部則在努力緩和雙邊的政治關系。正是基於這種靈活性,使中聯部有能力強化中國的國際參與,同時還能在歐洲推動北京的經濟和政治議程。
中聯部不僅會利用它的關系網來推動北京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還會借助這一關系網有的放矢地在歐洲公共輿論中傳播中國式的敘事和話語權。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不再只追求物質層面的增長,而是更加關注所謂‘話語權’的擴張。今日的中國已經放棄了以往的防御性公關策略,即只對國際社會的批評做出反應,力求減少損失。而是會選擇主動出擊,將中國的政治制度描繪成合法且更為成功的一種民主模式,是西方模式的替代性方案。”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通過策劃訪問與交流活動,中聯部系統性的向歐洲政界和輿論界傳播中國的官方敘事,也會鼓勵相關人士在國際媒體上為北京背書。
“出於面向中國國內的宣傳目的,中聯部也會有針對性地同歐洲的共產黨進行接觸,盡管這些政黨在所在國家幾乎毫無政治影響力可言。來自這些政黨的友好言論,或許從歐洲人角度而言純屬禮節性表述,但會被中共作為開展國內宣傳的政治資本。中聯部的滲透和影響力問題之所以如此敏感,恰恰在於它的靈活性和多面性:它時而搞政黨交流,時而接待外國代表團來訪,時而又會暗中進行政治撮合。有鑑於此,歐洲的政治人物、政府官員和學者們都應捫心自問:談判中的中方代表到底是什麼來頭?他代表的是何方利益?自己的言論是否會在歐洲或中國的媒體中被人利用?
中聯部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全球性的權力轉移,並不僅局限於經濟和軍事領域,這同時也是一場影響公共輿論話語權和解釋權的競爭。”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寫道,在基礎科學研究和某些工程技術領域,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趕超西方。這也使西方陷入了尷尬的兩難境地:
“一方面,西方擔心他們的技術被竊取,也擔心間諜活動以及研究成果被用於軍事目的,畢竟中國是一個正在同俄羅斯和伊朗開展合作的國家。過去幾年,多個國家的情報機構就對華合作發出警報,絕非空穴來風。另一方面,西方國家也期待能夠分享中國科技進步的成果。例如,想要在核聚變或電動車研發方面跟上時代腳步,密切關注中國的最新動向顯然是個明智的選擇。
當然,在軍事相關領域,如無人機或武器系統研發,暫時不同中國開展合作的道理也不言而喻。但是,不涉及軍事的非敏感領域還有許多,例如地表深層探測、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植物新物種研究,在這些領域開展合作,對雙方都有利,而且也完全沒必要時刻提高警惕。
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國同西方的激烈對抗很有可能會持續很久。而在烏克蘭或台灣問題上,中西方的對抗甚至有可能會進一步激化。而開展學術合作,則可以為在技術層面上保持溝通渠道提供一種選項,從而建立起個人層面上的信任和理解。但做到這一步,仍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當然也不應對這類合作抱持過高期待。對西方而言,在可預見的未來,同中國的科技合作仍將是險象環生的‘走鋼絲’行為。在可能的情形下,還是應盡量優先考慮亞洲的其他伙伴,韓國、日本和台灣等國同樣擁有出類拔萃的科學家,卻不存在像中國那樣的政治風險。”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