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員會晤中國人大代表 就台灣議題發生爭論
(德國之聲中文網)週四(10月16日),歐盟議員和中國全國人大代表團在布魯塞爾會晤。這是雙方自2018年以來,首次舉行正式會談,且已同意明年會續辦。從2021年起雙方暫停往來,當時歐盟就新疆維吾爾人受壓迫而制裁中國官員,北京隨後也制裁多位歐洲議員,包含德國綠黨的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
不過,中國在今年初單方面解除了制裁,外界猜測中國可能希望恢復當時被凍結的歐中投資協議談判。
據歐洲議會16日的聲明,雙方在會議上坦率討論了政治、區域與全球議題,也觸及貿易投資和歐中關係未來。
針對人權議題,歐洲議員呼籲中國盡快釋放維吾爾學者伊力哈木(Ilham Tohti)、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藏傳佛教轉世領袖班禪喇嘛、瑞典籍的書商桂民海等人。
關於台海,歐方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符合歐盟與世界的利益,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之舉,特別是藉由武力或脅迫。「歐盟會繼續在其一個中國政策框架下,尋求與台灣密切合作。此外,歐方不接受任何對事實的扭曲與誤解,尤其涉及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值得注意的是,《南華早報》引述消息稱,歐中議員就「台灣是否屬於中國」的議題發生了爭論。在會議上,2021年遭中國制裁的其中一位歐洲議會議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表示,台灣從未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此,中國代表批評萊克斯曼「不懂歷史」,還稱歐方不該跟台灣有任何接觸。
另一個爭論焦點則是俄烏戰爭。歐洲議會議員艾若格魯(Engin Eroglu)表示:「中方質疑北約存在的權利,這是我從未在公開場合聽過的論調。在中國看來,蘇聯解體後,北約就沒有存在的理由。有鑑於俄羅斯對烏克蘭和中歐國家的侵略性行動,我覺得這種說法很荒謬。」
不過,艾若格魯也說:「分歧與意見不和之處非常明顯,但討論這些問題還是很重要。滴水穿石,但願如此。」艾若格魯稱,歐洲議員可能11月造訪北京,12月還預計再舉辦更多關注俄烏戰爭的會議。
在歐洲議會的官方聲明上,歐方重申「有意在彼此尊重、互惠以及有建設性的互動基礎上,跟中國建立關係」,但同時也強調,雙方關係能否更加穩定正向,關鍵在於中國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以及能否停止在政治與資源上支持俄羅斯侵略烏克蘭。
俄烏戰爭以來,中國一直聲稱在這場衝突中保持中立,但歐洲質疑中國持續提供俄國軍民兩用產品,且仍與俄國保持貿易往來。
經貿方面,歐洲議員對雙邊貿易失衡、歐洲對中國出口逆差加劇、中國產能過剩等問題提出疑慮,稱這樣的趨勢「已到達無法持續的轉折點」;若無法透過談判與對話解決,歐盟就會依照其經濟安全戰略,對中國採取單方面的措施。歐方還提到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呼籲中方對於出口許可應更透明、可預測。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