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創業之路.胡亦嘉以創新改寫台灣金流習慣

「街口不是在競爭市場,而是在建立市場」

有著讓產業提早發展的使命感跟動力,也要證明自己對未來專業判斷是對的,2015年當台灣多數軟體公司仍依賴專案開案求生存時,街口支付創辦人胡亦嘉選擇了一條被視為「過於冒險」的道路-不是接案,而是打造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數位支付產品。

街口支付創辦人 胡亦嘉 圖片提供:業者提供

他深信,軟體若僅止於一次性交付的專案,永遠無法累積價值;只有產品,才能改變市場、建立習慣。這樣的理念,正與數發部長林宜敬近日所強調「軟體業要靠產品賺錢」的方向不謀而合。當別人仍在尋求短期現金流時,他已投入高門檻、高風險的金融科技戰場,希望用街口支付解決日常交易痛點,改變台灣人掏零錢、排隊繳費的生活方式。

然而,打造支付產品,第一關不是科技,而是現實的市場冷漠。剛起步時,街口支付面臨最棘手的問題並非技術,而是「沒人用」。支付服務不同於一般 App,必須同時取得商家與消費者的信任,這是一道先有雞還是蛋的難題。為了解決這個死結,胡亦嘉並未大範圍撒網,而是選擇聚焦戰術,從台北的永康商圈與寧夏夜市開始扎根。他親自走入店家逐一溝通,說服攤商與店主嘗試使用街口支付,用實際交易替代行銷口號。當消費者發現「買碗牛肉麵不用找零」時,街口逐漸在小範圍內建立信任,形成可複製的支付生態模型。

但挑戰不只在夜市與商圈,如何改變金融體系思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當胡亦嘉提出要串接銀行帳戶時,銀行最初感到困惑甚至抗拒,紛紛提出為何要與第三方支付合作的質疑?他以敏銳觀察力指出,台灣人習慣在超商領現再繳費,這其實是一段可以透過手機消除的流程。他強調,街口支付並非挑戰銀行,而是與銀行共創價值,讓用戶在支付過程中產生手續費收入,長期更能幫助銀行存款部門降低作業成本並增加手續費收入。經過半年溝通與反覆磋商,第一家銀行終於點頭,也為台灣第三方支付打開制度之門。這個創舉打破以往只能用信用卡作第三方支付的邏輯,讓更多民眾可以透過綁定銀行存款帳戶作行動支付交易。

當基礎金流架構建立後,胡亦嘉選擇採取電商式打法,加速擴大使用者規模。他推出「行動支付購物節」,集結便利商店、屈臣氏與計程車等連鎖業者同步上線,以高額折抵與回饋吸引用戶嘗試無現金交易。這並非單純補貼戰,而是一次「支付教育運動」,一旦消費者習慣在街口付款,就不會再回頭拿零錢。商圈的驗證、銀行的加入、連鎖的擴散,成為街口從軟體服務升級為金融產品的決勝三部曲。

如今,街口支付已成為台灣電子支付市場的重要力量,不僅改變消費行為,也促使金融機構正視數位轉型。胡亦嘉證明,打造產品不是短期搏擊,而是一場關於耐力與信念的戰爭。他從不以規模自滿,反而持續投入產品體驗與機制創新,讓支付不只是工具,而是基礎設施。

回望街口支付的創業之路,這並非一段單純的商業故事,而是一場關於產業方向的實踐。胡亦嘉以行動證明,在台灣做軟體,不必永遠依賴專案與代工,產品亦能開創新市場。他所堅持的,不只是改變收付款方式,更是一種「台灣也能擁有自己的金融科技品牌,並以產品立足於世界」的信念。

火報

《火報》,每天給您最優質的好新聞。 我們秉持「正義」的精神,為民眾發聲,核心理念是社群共享、優質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