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 離開中國 氣候保護無從談起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日報》發表評論寫道,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以及電動車技術領域,中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實現減排目標,中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護合作伙伴。這篇題為《離開中國寸步難行》的評論寫道:
“對於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敘事: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並仍在不斷興建新的燃煤發電廠。另一種說法則著重強調,中國已經成為綠色能源技術研發方面的引領者,使世界各國得以用更低的成本去推進去碳化努力。
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在制定氣候政策時,也都應正視這一現實。2022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57億噸,遠超美國的60億噸和歐盟的36億噸。即便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其11噸的人均排放量也遠遠超過了歐盟的8.1噸和英國的6.3噸。而歐盟和英國有望在2040年前,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兩噸以下的水平。中國已經承諾,在2030年前達到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但依照當前的趨勢,屆時中國的累計排放量將高達2500億噸,相比之下,英國和歐盟的累計排放量則分別是45億噸和450億噸。而2500億噸的碳排量將佔據全球‘碳排預算’的絕大部分,要想實現巴黎氣候協定中有關‘本世紀末氣溫升幅明顯低於2°C的目標’,維持上述‘碳排預算’至關重要。這也意味著,2100 年前全球氣溫的走向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的減排政策,而非歐盟或英國。
中國每年碳排量中的59億噸來自仍以煤炭為主的能源體系。中國計劃在2029年前新建總裝機容量為280千兆瓦的火力發電廠。除此之外,中國龐大的鋼鐵和水泥工業更佔據全球同行業碳排總量的50%以上。當然,隨著中國基建活動的降溫,鋼鐵和水泥產業的碳排量已經有所下降。
在綠色能源技術領域,中國佔據全球領先地位
而與此同時,在能源轉型的五大核心技術領域:太陽能、風能、電池、電動車以及熱力泵,中國則佔據了全球領先地位。使用上述技術,有望替代全球化石能源的四分之三。目前,中國汽車銷量中,電動車的佔比已經超過50%,而歐盟的這一比例僅為23%。”
《日報》評論指出,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本可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巨大的推動力,但中美兩國間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關系以及貿易沖突卻削弱了這一積極效應。有鑑於此,在氣候保護領域,歐盟同中國開展合作已經勢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歐中雙方應著重聚焦三個優先選項。首先,中國應制定更宏偉的減排目標。否則,一向宣稱氣候保護‘耗費金錢且沒有意義’的歐洲右翼民粹主義勢力就等於得到了更多的論據。而一旦中國提升減排目標,歐洲也應擴展減排努力,以履行長久性的減排義務。其次,中國應在鋼鐵、水泥以及化工等重工業領域推動去碳化進程,為此目的,中國應在所有工業領域提高碳排價格,如能接近歐洲水准則更為理想。第三,歐洲應認可中國在潔淨能源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並在競爭力和安全考量方面采取務實態度。根據能源轉型委員會(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的建議,歐盟應允許進口光伏組件等低風險中國產品,並鼓勵中國在電池、電動車等未來產業領域的對歐投資合作。
中國在綠色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為整個世界帶來了歷史性機遇,一個絕不容錯過的機遇。為此目的,歐洲必須同中國開展合作。”
“同中俄建立伙伴關系只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幻想而已”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美國總統特朗普非常喜歡以“成功交易者”的姿態現身,但其所謂的成功卻常常值得商榷。在談到特朗普的對華戰略時,這篇評論寫道:
“在對華戰略問題上,特朗普已經暴露出了明顯的無力感。特朗普原本以為,憑借美國的強大實力,施加關稅足以迫使中國簽訂符合美國意願的廣泛交易。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完全脫離了現實。習近平既不是特朗普口中的‘朋友’,更不會按照美國的意願行事。面對來自華盛頓的壓力,中國采取以牙還牙的策略,並以地緣經濟工具進行全面反擊。中國認為,自身實力同美國至少不相上下,甚至略勝一籌。
特朗普目前所采取的外交政策,介乎其自己打造的伙伴關系和共和黨傳統的實力外交路線之間。特朗普不斷向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等對手發出交易建議。對特朗普來說,能夠制造和諧氣氛並解決問題,是衡量外交政策的絕對標准,但現實卻迫使他不得不向國會和核心幕僚的立場所靠攏。國務卿盧比奧以及財政部長貝賽特等人認為,中國和俄羅斯是必須遏制的對手,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另類國際秩序,並為此目的不惜試圖犧牲美國及其盟友的利益。在盧比奧和貝賽特等人看來,同中俄建立伙伴關系只是一個極其危險的幻想而已。”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