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補貼退燒 學者示警:提前消費恐掏空明年需求
商傳媒|記者責任編輯/綜合外電報導
中國今年推動規模達3,000億人民幣(約420億美元)的消費補貼政策,帶動民眾採購家電與電動車,一度成為拉抬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然而隨著時節進入第四季,補貼效應明顯降溫,專家示警這波「提前消費潮」恐掏空明年需求,讓中國經濟再度面臨消費疲軟的壓力。
根據《路透》報導,36歲的朱莉莎醫師是這波補貼政策的受惠者之一,在共購入三台冷氣機與一台洗衣機後,朱莉莎表示,「這些家電應該可以用好幾年,暫時不需要再買了。」這類消費行為正反映了中國家電市場的現況,即「政策刺激有成,但難以持久」。
《華爾街日報》報導分析,中國補貼方案涵蓋:家電、電子產品與新能源車,儘管僅占GDP約0.2%,卻對成長貢獻逾0.5個百分點。以家電為例,今年前九個月冰箱銷售年增48.3%、電動車成長34.9%、影音設備增加26.8%。但野村證券預測,第四季家電銷售恐年減約20%,汽車銷量則可能下滑2%,顯示政策紅利已提前透支。
野村中國經濟學家劉寒娜(Hannah Liu)指出:「這類補貼並未提升居民實質收入,只是促使消費者提前購買耐久財,最終必然出現回跌效應。」地方市場的變化更趨明顯,安徽一間家電門市銷售員指出,店內營收自6月的1,300萬元驟降至7月的300萬元後便未見回升,因為「顧客提前買完了,後面每個月都更難做」。
面對補貼效應降溫等挑戰,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建議,北京明年可轉向「服務業補貼」,例如發放餐飲、旅遊或娛樂消費券,以避免一次性採購導致需求斷崖。邢自強進一步指出:「服務業具勞動密集特性,更能帶動就業與連鎖效應。」
不過,專家普遍認為,根本解方在於結構改革。中國家庭消費占GDP比重約40%,遠低於全球平均的60%,而基建與製造投資比重則偏高,導致內需疲軟與出口依賴並存。邢自強估算,若政府能將農民與農民工的社保帳戶每月補助提升至1,000元(現僅143元),未來五年家庭消費占比可望升至45%,總額突破10兆美元。邢自強強調,「這才是理想的長期方案,否則補貼只是短期刺激,無法真正重啟消費引擎。」
在中國湖北荊州經營冷氣店的業者則坦言,隨著補貼退場,生意面臨急速萎縮,「全市15家賣冷氣的商戶,三分之二撐不下去。」中國民眾對收入與就業的焦慮,讓刺激政策難以見效,受訪業者無奈表示,「如果大家口袋沒錢,再多補貼也拉不起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