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市場不聽從黨的指揮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商報》發表評論寫道,雖然中國政府此前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措施,但不斷增長的通縮壓力卻彰顯了北京面對經濟困境的無力感。這篇題為《北京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的評論寫道:
“目前局勢並無任何緩解跡象。通貨緊縮的趨勢仍在月復一月地繼續惡化,並已經成為損害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毒劑。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原因錯綜復雜,包括工業產能過剩,房地產危機以及消費熱情的疲軟。凡此種種,都將是本周中共四中全會的議題。
“市場的力量比政治口號強大得多”
中國政府此前出台了一系列提振經濟的措施,每項措施看起來也都合情合理:為民眾提供補貼以刺激消費,扶持年輕家庭以提升他們的購買力。雖然政治決策層已經意識到,汽車以及其他行業的殘酷價格戰正在令企業血本無歸,但‘改善市場環境’的呼聲卻仍顯得蒼白無力。畢竟,即便是在中國這樣一個由國家主導的經濟體中,市場的力量仍比政治口號強大得多。中國央行此前就已經出台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期望通過降息刺激投資和消費。與此同時,政府還在大力鼓勵出口,希望通過國際市場來彌補內需的嚴重不足。”
《商報》評論指出,房地產危機的持續延燒以及對就業和經濟前景的擔憂,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寧願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也不願響應當局增加消費的號召。
“除此之外,動蕩的國際局勢以及日益加劇的中美貿易爭端也在重創中國的出口業,而新的關稅和不確定性則進一步壓縮了改革空間。北京的無力感已經相當明顯:所有的提振措施充其量只能產生局部效應,大多數情況下甚至毫無成效可言。商品供大於求,消費熱情低迷以及儲蓄意願高漲,這類結構性的深層困境,短期內根本無法解決。
通貨緊縮正在奪走企業的利潤,投資的意願也變得越來越低,而政府卻缺乏實施新政的決心,例如大幅提高中等工薪階層的收入或實施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雖然政府做出了一些反應,但因不夠果斷和連貫,相關措施收效甚微。單憑幾個‘示範項目’或繼續號召民眾‘隱忍’,顯然遠遠不能扭轉局面。”
“認真傾聽馬克思主義的官樣文章”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中國每隔五年出台一次的“五年計劃”,往往是晦澀難懂的官樣文章。然而,如果西方不認真去解讀北京的五年計劃,那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
“事實上,中共每次都會明確告知西方,他們前進的方向是什麼。如果以前就能夠認真對待中國的五年計劃,歐洲本可以及時預見到中國將對歐洲工業產生怎樣的影響。
汽車、化工以及機械制造等德國的核心產業,今天也已經成了中國的核心產業,這一點早在‘中國制造2025’裡就已經做出了明確的宣告。過去十多年當中,中國的電動車轉型計劃一直都被德國高管們當作笑料。至少依照官方數據,中國經濟每年都在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這其實也是習近平政治目標的數字體現:中國要在203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的翻番。而中國會將稀土作為戰略槓桿,這一點鄧小平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已經昭告天下。傳統上講,北京出台的計劃往往不誇海口,以便日後能夠超額完成。
中美貿易戰的現狀顯示出,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權勢地位正在日漸衰落,而中國的影響力則在與日俱增。就目前局勢而言,北京似乎佔據了上風,至於中國是否會永遠取代美國的霸主地位,則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作為超級大國,中國正在展示它將如何重振疲軟的國內經濟,以及未來會重點押注那些產業,其中就包括目前西方佔據主導地位的人工智能,以及仿人機器人和電動飛行出租車等新興技術領域。
尤其是對於正在經歷‘去工業化’的德國來說,認真解讀中國的各類計劃,無疑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