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對華依賴正在吞噬我們的繁榮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的長篇評論認為,德國工業對中國原材料的高度依賴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而北京也正在毫無顧忌的將這種依賴關系作為施壓的地緣政治武器。這篇題為《對華依賴正在吞噬我們的繁榮》的評論寫道:

“每當談起貿易戰的發起者時,德國人總是會首先聯想到特朗普。因為正是這位美國總統激進的關稅政策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害。但相比之下,中國人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損害,卻更為隱蔽,危害也更大。北京的慣用伎倆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破壞性遠超特朗普的關稅大棒。

作為龐大的共產黨國家,中國已經在很多領域佔據了壟斷地位,而且也在越來越毫無顧忌地利用這種壟斷地位。無論是藥品、芯片還是稀土,北京隨時都可以對這些關鍵性領域發起致命攻擊。德國本土汽車工業當前面臨的危機就是一個最新的例證,相關企業都對安世半導體(Nexperia)公司生產的特種芯片高度依賴。這些芯片雖然在荷蘭生產,但需要在中國完成封裝。由於北京宣布對這類產品實施出口管制,德國的汽車生產線隨時都將面臨停工的風險。對於此前就已計劃在沃爾夫斯堡實施短時工作的大眾來說,這一噩耗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想必很快德國整個汽車行業都將受到沖擊。”

《世界報》評論指出,中國通過數十年的戰略布局,已經在原材料領域掌控了全球的供應鏈,而這種壟斷地位也已經成了北京隨時可以用來施壓的戰略武器。

“中國損害公平交易”

”德國經濟陷入今天這樣的尷尬境地,完全是咎由自取。多年來,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早晚會成為一場噩夢的警告不絕於耳,但企業界高管們卻對此置若罔聞。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就曾對中國提出過批評,今天的現實證明,特朗普的批評是正確的。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確實在以多種方式違反公平交易的規則。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絕不是一個好消息。來自中國的產品正在源源不斷地湧入德國市場,而德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難度卻越來越大,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了自行生產汽車和機械的能力。

德國必須大幅降低對中國的單方面依賴。建立關鍵產品的大規模儲備,發展替代性的貿易關系,這已經成了德國的當務之急。德國政府、歐盟委員會以及企業界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已經構成了對世界貿易的威脅。也正因如此,繼續保持同美國的伙伴關系,雖然困難重重,卻是一個無可替代的選擇。”

“依賴關系本身並非壞事”

《科隆城市報》發表評論稱,“安世”事件充分暴露了歐洲在中美夾縫中的求生困境。

“芯片生產恰恰是今天全球經濟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典型案例。減少依賴性,當然可以改善風險管控。但安世事件卻令人不禁要問,荷蘭政府的做法是否足夠明智?汽車工業的抗壓性在疫情之後是否真的得到了改善?答案今後幾天內就將揭曉。
完全擺脫依賴關系是做不到的。那些反應過激的人也不應忘記,依賴關系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正是中國同西方在技術層面上的相互依賴關系,構成了當今國際政治的穩定因素。中國依賴西方的先進技術,西方則依賴中國的原材料。如果彼此沒有了這種相互間的依賴,我們的世界想必會變得更加險惡。

只要依賴關系是相互的,它就不會對安全構成威脅。而這也恰恰是歐洲的問題所在:在中美歐世界三大經濟體當中,歐洲手中的籌碼最少。造成這一現狀的部分原因是,歐洲人更熱衷於以崇高姿態去追求無法企及的目標,而不願腳踏實地的去做那些能夠帶來競爭優勢的事情。”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