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客家小炒」重油重鹹恐傷身 3撇步教你健康吃

香氣濃郁、鹹香下飯的「客家小炒」是不少民眾餐桌上的美味選擇,其「鹹、香、油」的特色源於早期客家先民務農勞動所需,用以引發食慾與補充體力。然而,傳統作法常使用較多油脂與鈉含量,若攝取過量恐對健康造成負擔。為了讓民眾在享用經典料理的同時,也能維持均衡飲食,國民健康署建議可從三方面進行調整,打造健康版客家小炒。
國健署說明,首先,「換肉減油」是關鍵之一,將部分或全部五花肉改為油脂含量較低的里肌肉,或利用五花肉本身釋出的油脂進行炒製,減少額外用油。其次,「加菜增纖維」也是實用技巧,加入如洋蔥、甜椒、胡蘿蔔等蔬菜,不僅提升口感層次,也能補充膳食纖維。第三則是「天然調味取代醬料」,運用蔥、薑、蒜、辣椒等食材增香,減少醬油與鹽巴使用量,有助於降低鈉含量攝取。
此外,素食族群也可選擇以杏鮑菇、生豆包等取代肉類,製作蔬食版客家小炒,在保留風味的同時,也能滿足健康需求。透過簡單的調整,傳統美味與現代健康飲食觀念也能取得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