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新寵

從夜市到國際 街口年輕團隊重塑金融新樣貌

身為台灣本土最具代表性的電子支付品牌之一,街口支付不僅改寫了消費者的交易習慣,也在金融科技版圖中留下突破軌跡。創辦街口支付之初,胡亦嘉堅持台灣必須擁有自己的支付產品,不能永遠依賴國際信用卡系統,尤其在最基礎的日常交易中,更應有屬於本地的技術與文化。於是,2015 年他選擇投入最艱難的領域-金融科技,從零開始打造街口支付,親自走入夜市、商圈,一家家說服店家使用App收款,用行動證明支付並非金融專利,而是生活習慣的革新。

早期團隊規模不大,許多工作他都親力親為,從簡報、營運、推廣到與銀行談合作,都由他一手掌握。當時招募的成員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並非具備傳統金融履歷,但在多個產品迭代與商圈專案中,他逐漸發現這些年輕人不只是執行者,更有能力提出創意策略並真正落地。於是,街口的組織逐漸轉向扁平與開放,他開始讓年輕同事主導行銷、產品甚至合作談判,因為他相信:「創新不會從流程長出來,只會在想法撞擊中誕生。」

然而,街口支付的挑戰從不只來自市場,也來自制度。當政府首次推動電子支付牌照時,法規仍在起步,連主管機關也在摸索。胡亦嘉並非被動等待規則,而是主動參與規則制定,多次提供專業意見,參與業界公會與主管單位的討論,協助界定支付流程、信託機制與金流管理。對他而言,若規則無法支持創新,那就必須去打造一個能支持未來的制度。

在國內逐步站穩後,他將視野推向國際。街口並非只是台灣內需產品,而是具備跨境潛力的支付系統。看到台灣旅客在海外支付需承受高額信用卡手續費與匯率損耗,他開始推動前往日本、東南亞拓點,希望以銀行帳戶直連模式降低交易成本。他深受無現金社會趨勢啟發,但並非模仿支付寶,而是尋求打造一個屬於台灣的亞洲支付接口。

隨組織成長,他逐漸從日常營運後退,讓年輕團隊掌握節奏。這不是退場,而是角色轉變,從掌舵者,轉為開路者。他常說,企業可以由制度經營,但創業必須由信念開啟。年輕成員懂數據、懂市場敏感度,也更懂如何在競爭中維持產品速度。他給予方向,不給命令;保留底線,不設天花板。

他認為:「創業不是接管權力,而是創造場域。」街口支付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一個讓年輕人得以施展、挑戰金融舊有規則的平台。街口不只是支付公司,是軟體人的舞台;對胡亦嘉而言,真正的成功不是站在舞台中央,而是看著更多人走上舞台,讓創新持續推動。

回望街口支付的歷程,這不只是台灣行動支付的故事,更是一場關於世代、制度與產品信仰的戰役。胡亦嘉用實踐證明,一個本土品牌也能在金融領域開疆闢土,新創不必只是追隨者,也可以是定義者。他開啟一條道路,讓更多年輕世代,繼續奔向可能的未來。

火報

《火報》,每天給您最優質的好新聞。 我們秉持「正義」的精神,為民眾發聲,核心理念是社群共享、優質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