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他腳趾突然紅腫劇痛 4旬男罹患痛風性關節炎

近日,新竹台大分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接診一名40多歲男性患者,他在夜間突然出現大腳趾紅腫劇痛的症狀,甚至無法行走。起初以為只是扭傷,但因疼痛加劇而就醫,最終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

新竹台大分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王恭宇解釋,痛風是由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造成的疾病。這些結晶就像小針頭卡在關節裡,引發紅腫劇痛,通常在夜間突然發作,常見於大腳趾或膝關節。標準診斷方式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針狀尿酸結晶,但臨床上並非所有病人都能成功抽取關節液,因此醫師會綜合症狀、血液檢查與影像結果來判斷。

痛風的治療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兩個階段。急性期主要以止痛消炎為目標,常用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秋水仙素和類固醇。慢性期則需長期控制尿酸水平,以避免反覆發作和關節受損。根據台灣診療指引,尿酸應控制在6.0mg/dL以下;若已出現痛風石,則需控制到5.0mg/dL,以加速溶解速度。

王醫師特別提醒,常見的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雖然效果顯著,但在亞洲人身上可能引發一種名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的嚴重藥物過敏反應。這種反應會導致全身大面積紅疹、水泡,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研究顯示,亞洲族群帶有HLA-B5801基因的比例特別高,使用Allopurinol的風險比歐美族群高出數百倍。

為了降低這種危險,台灣健保署自2022年3月起已給付HLA-B5801基因檢測。病人在首次使用Allopurinol前可進行檢測,大大提高了用藥安全性。這項措施不僅能有效預防嚴重藥物過敏反應,還為痛風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療選擇。

除了藥物治療,王醫師也強調生活習慣的調整對控制痛風至關重要。他建議痛風患者應避免飲用酒精和含糖飲料,同時節制高普林食物的攝入,如動物內臟和海鮮。通過規律服藥和調整生活方式,大多數痛風患者都能有效控制尿酸水平,降低併發症風險,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本案例中的患者經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後,症狀已逐步改善。這再次證明了及時就醫和正確治療的重要性。王醫師最後強調,痛風不僅僅是單純的關節疼痛問題,高尿酸還與心臟病、腎臟病等嚴重疾病相關。因此,痛風患者應該積極控制尿酸水平,定期進行檢查,並在醫生指導下安全使用藥物,以確保長期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