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快速崛起的根基正在動搖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中國官媒今天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寫道,這份“五年規劃”凸顯了北京的“道路自信”。在同美國的貿易戰中,中國擁有稀土王牌,而中德之間新近的外交沖突更是顯示,北京已經完全不把德國放在眼裡。這篇題為《中國崛起的根基》的評論寫道:
“只用了短短幾十年,中國就已經發展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工業強國。全球工業產出的三分之一源自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的總和。盡管其他國家在某些產業中仍佔據領先地位,而中國在少數領域中仍存在技術差距,但如此迅猛的崛起足以說明,中國的規劃者們顯然做了很多正確的決策。
在新的五年規劃中,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延續了迄今為止的既定方針。他繼續強調在技術和工業領域實現自主並佔據主導地位的重要性,重點聚焦機器人、無人機、電動車、量子計算機和氫能等尖端領域。同時,習近平也繼續堅持將中國制造輸往世界各地,以此強化中國的聲譽。中國這樣做,是為了吸取兩百年前的慘痛教訓:當時的‘中央帝國’曾一直自認為是世界的中心,卻突然發現自己已在技術和工業領域遠遠落後於西方,緊接著中國進入了所謂的‘百年屈辱’階段,這一時期,西方國家和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幾乎罄竹難書。現如今的芬太尼、技術剽竊以及關稅之爭,仿佛就是當年鴉片戰爭——英國借機盜取中國的茶樹品種以及中國向國際貿易開放港口等等的歷史回聲。
然而,中國今天在國際上顯得強大無比的同時,中國國內卻出現了崛起根基正被侵蝕的明顯跡象。西方認為,他們正在遭受中國的碾壓。但無獨有偶,很多中國人也認為,他們也正在受到碾壓。這兩種現象同時存在,看似矛盾,但其實並不矛盾。”
“對未來缺乏信心”
《法蘭克福匯報》的評論指出,快速崛起的高昂代價正在逐漸顯露:債務居高不下,產能嚴重過剩,企業惡性競爭。中國社會普遍彌漫著對經濟下行和前景不確定的焦慮情緒:
”民調顯示,很多中國人對改善自身地位的承諾已經失去了信心。現如今,決定一個人生活水准的是他的出身,而不再是努力程度。經濟的快速崛起成就了很多人跨越階級的夢想。但現在進入富裕和穩定階層卻已經變得越來越難。這也使得很多中國人失去了繼續奮鬥的動力。
從長遠來看,人口結構問題仍然是中國最大的挑戰。作為過去三十年間對教育領域高投入的回報,中國收獲了地緣政治上的成功。而獨生子女政策也為這一成功提供了助力,因為父母的金錢和精力都用在一個孩子身上。現在,同許多西方國家一樣,隨著社會的快速老化,中國也正在失去活力。同耗時幾十年的崛起一樣,中國社會老化和失去活力的進程也需要耗時數十年。有鑑於此,任何人都不應當指望中國經濟模式會很快失去動力,從而迫使其當權者在地緣政治舞台上做出更為審慎的姿態。”
“對台軍演是為了向美國施壓”
中國官媒報道稱,多架可攜帶核彈頭的戰略轟炸機“轟-6K”在台灣周邊展開了模擬對抗訓練。《科隆城市報》就此發表評論寫道,此次軍演的目標並不是主要針對台灣,而是在向美國施壓:
“此次軍演的時機選擇就說明了一切:本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同美國總統特朗普在韓國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舉行會晤。而此次對台灣軍事升級的威脅,恰好發生在歷時數月的中美關稅之爭剛剛出現緩和跡象的關鍵時刻。
從習近平的角度而言,這種做法或許是有其戰略意義的:他顯然是在向特朗普表明立場,關稅談判中絕不會就台灣問題做出讓步。但這種做法卻極其危險。中美兩大經濟體就貿易爭端達成共識,是全球經濟的利益所在。但中國卻要將盡可能多的其他議題綁在一起,以提高談判價碼。中國的這一戰術雖然眾所周知,但在外交層面上卻極其糟糕。
對特朗普來說,中國的這種做法或許非常有效。可能正是這種軍事升級的威脅,能夠最終促成關稅談判的成功。然而,這一如意算盤一旦失敗,戰爭可能就會突如而至。屆時,遭受磨難的將是台灣民眾。”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