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調研:移民在德國的生活滿意度如何?

(德國之聲中文網)兩項最新調研都是在為德國民眾的生活滿意度“把脈”,得出的結論也大同小異: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正在回升。

“2025幸福地圖”顯示,經歷了多年危機之後,德國的社會氛圍已得到明顯改善。現在,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對生活感到“非常滿意”。聯邦人口研究所發布的“BiB·幸福監測”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後者還特別關注了外來移民的生活滿意度。

“BiB·幸福監測”項目負責人施皮斯(Katharina Spieß)對德國之聲表示:“在生活滿意度方面,我們確實實現了某種程度的穩定化,總體已經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准。如果細分移民群體,來自東歐的移民中‘非常滿意’的佔比最高。同時,我們也觀察到了所謂‘融合悖論’現象,也就是移民子女的滿意度低於他們的移民父母。”

“融合悖論”這一概念是社會學家及移民問題研究者瑪法拉尼(Aladin El-Mafaalani)提出的。他認為,隨著社會融合的成功,沖突的潛力也在增高:當第二代移民不僅希望參與社會,還希望參與決策時,矛盾就將在所難免。

調查結果顯示,移民中對生活表示“非常滿意”的佔比最高,而沒有移民背景和移民後代的滿意度則相對較低。施皮斯表示:移民後代的滿意度之所以不高,可能同他們的期望值未能滿足有關,此外,社會融合的程度也不符合他們的個人預期和社會預期。”

東歐移民生活滿意度最高

相比之下,來自東歐的移民融入德國社會似乎最為順利: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在德國的生活“非常滿意”,這可能同文化較為相近有密切關系。

不過,來自亞洲和非洲的移民中,卻有三分之一的人感到對在德國的生活不盡滿意,這也是各群體中佔比最高的。造成這種狀況的可能原因包括:歧視或種族主義經歷、文化差異以及移民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之間也有明顯差異。在2015年至2016年間進入德國的難民群體中,近三分之一的敘利亞人表示非常滿意,而同一時期來自伊拉克和厄立特裡亞的難民中,則有三分之一的人對生活感到不滿意。這可能同敘利亞難民更容易獲得庇護,並享有家庭團聚的權利有關。

學好德語是融入社會與生活幸福的關鍵

2022年,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之後,大量烏克蘭人進入德國。在這一群體中,生活滿意度雖然比去年有所提升,但總體滿意度仍然很低。不滿意者的佔比甚至高達50%。

施皮斯表示:“在德國尋求庇護的大批烏克蘭人當中,年紀較大的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最低,這可能同她們的丈夫仍在烏克蘭境內有關,其中一些人甚至正在前線戰鬥。”

調研報告的另一項結果顯示:移民家庭中使用德語越少,他們的滿意度就越低。由此可見,掌握德語是融合社會的鑰匙。施皮斯表示:“移民在一個國家生活越久,融入職場越好,他們的德語程度也就越高。這是普遍現象,德國當然也是如此。隨著居住時間的延長,他們的滿意度也會逐漸提高。”

德國人口研究所的調研不僅考察了在德外來移民群體,對於從德國遷往其他國家的人也進行了研究。不出意外,那些移民前往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臘等國的群體滿意度最高。

施皮斯表示:這當然同這些國家宜人的氣候有關,也與當地較低的生活成本有關。”施皮斯表示,調研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誤區:移民他國的人,並不一定都對德國的生活感到不滿意,“這一群體中,對德國生活非常滿意的也大有人在。也就是說,移民國外並不一定意味著我對這裡的生活不滿意,我要離開德國。他們只是更想去國外體驗新生活,獲得新經驗。”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Oliver Piep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