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暫時停火的中美制度之爭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發表長篇評論寫道,盡管本周在韓國舉行的中美峰會上雙方達成了一些共識,但中美之間的激烈爭奪既沒有得到解決,更沒有決出勝負。現在唯一的期望是,這種“威懾平衡”能夠使雙方都不敢輕易使事態升級。這篇題為《暫時停火的制度之爭》的評論寫道:

“德國的主流觀點認為,特朗普以其破壞性的關稅政策破壞了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貿易體系。畢竟,這位共和黨總統不僅對中國,也對歐盟和其他國家築起了貿易壁壘。盡管對特朗普激進的單邊主義行動提出批評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批評特朗普出於民族主義自私心態破壞了原本健康的全球貿易秩序,卻是完全錯誤的。事實上,全球經濟關系早在特朗普發起關稅戰之前就已陷入了混亂,而中國雖不是造成這種混亂的唯一原因,但卻是主要原因。

在從一窮二白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充分利用了國際分工所帶來的好處:它以低廉勞動力生產的大量產品傾銷入國際市場,它以龐大市場吸引外國企業,但外企入駐則必須同本土企業進行合作。外企帶來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大大加快了中國趕超西方的速度。現如今,中國在機械制造、汽車以及其他未來型產業方面已經遠遠超越了當年的世界出口冠軍德國。”

《世界報》評論指出,這股強勁的“中國沖擊波”給歐洲和美國帶來了極大的不安,跨大西洋兩岸要求保護本土工業的呼聲已經越來越高。特朗普早在他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就對中國破壞“公平交易”的行為提出過批評,而現如今,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也已意識到,特朗普所言並非無中生有。

“二戰後,全球化趨勢給西方世界帶來了持續增長的繁榮,但其前提條件則是所有參與方都應遵守同樣的規則,但中國卻並沒有這樣做。在這個國家主導的經濟體內,政治領導層決定價格、薪資、投資以及市場准入。而中國的政府補貼更是逼走了所有的潛在競爭對手,公平競爭根本無從談起。

現在,西方正在經歷又一次‘中國沖擊波’。在稀土以及特定芯片領域所擁有的壟斷地位,已經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逼迫其他國家就範的施壓工具,美國、德國和歐盟的處境都非常被動。有鑑於此,西方必須盡快制定統一的中國戰略,以便共同擺脫對這一亞洲霸權的單方面依賴。特朗普已經發出了這樣的呼籲,日本、韓國以及其他亞洲國家也對北京的主導地位憂心忡忡。歐洲出於自身利益,也應當加入這一‘抗衡中國的務實派陣營’。只要各方團結一致就能戰勝任何危險的違規者。”

習近平高談“開放供應鏈”

《商報》評論寫道,在韓國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習近平高談“開放供應鏈”、“全球穩定”與“多邊合作”,努力塑造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北京將稀土當作地緣政治武器,不斷對台灣進行文攻武嚇,並對俄羅斯的侵烏戰爭提供支持:

”在國際舞台上暢談‘開放供應鏈’的,偏偏是習近平,這無疑是極大的諷刺,因為正是北京早已將關鍵原材料當作政治武器。這是一種大國的敘事方式,先確定自身利益,然後試圖在此基礎上制定國際秩序。誰要是將這些關於穩定和全球安全的漂亮說辭當真,顯然完全沒有理解中國擴張權力的意圖。從中亞到東南亞,再到日本和韓國,北京在亞太地區的所作所為,絕非多邊主義的善舉,而是在為自己的戰略安全區劃線,以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然而,習近平的自信表象之下,或許也暴露出一個弱點。歐洲及其他地區正在努力打破中國在稀土等領域的壟斷地位。德國工業界正在打造替代方案,盡管進展緩慢,但決心卻越來越大。一旦供應多元化的努力獲得成功,北京就將失去其最強勁的施壓武器。恰恰是習近平提出的‘自給自足’,將使中國失去利用別國的依賴而進行施壓的可能性。

習近平之所以想讓中美貿易戰升級,會不會是因為他認為,中國的威懾力已經處於巔峰?這雖然純屬揣測,但卻值得深思。

有鑑於此,歐洲人對來自北京的美好承諾應保持警惕。‘開放供應鏈、合作以及穩定’等詞匯的背後,是中國自身的戰略利益考量,而絕非造福全球的善舉。如果對這些詞匯不加批判的全盤接受,顯然是對局勢的誤判,也終將成為虛假信息的受害者,而虛假信息早已成了實力較量的一部分。

中國正在爭取時間,在美國之外構建自身的安全網絡,同時也在測試伙伴融入這一新秩序的意願。這就是新的現實,人們當然可以去抱怨它,但為此做好准備卻是更為明智的做法。”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