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特朗普鬥不過李嘉圖
(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寫道,大約兩百年前,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就總結出了一條基本經濟規律:自由貿易能給參與各方帶來好處,而經濟壁壘卻只能帶來弊端,並會在大多數情況下造成滿盤皆輸的後果。這篇題為《李嘉圖要比特朗普更強大》的評論寫道,盡管特朗普現在仍在四處揮舞關稅大棒,但他終究無法逃脫李嘉圖經濟規律的束縛:
“同急功近利的貿易保護主義者不同,李嘉圖理論是以堅實的經濟邏輯作為基礎的。有鑑於此,盡管當今世界警告全球化趨勢的呼聲不絕於耳,但全球化並不會因此而面臨終結。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政治環境,同依賴全球化而出現的全球供應鏈一樣,全球化本身也在不斷進行自我調整。相關數據顯示,地區性貿易正在增長,而政治上志同道合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也在增多。前不久,‘柏林全球對話’會議上發布的數據證實,70%以上的國際經濟活動仍是遵照‘已被宣告死亡’的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進行的。
盡管美國和中國都不乏按照各自意願重塑世界經濟的野心,但多邊主義是否真會因此而壽終正寢,仍值得懷疑。盡管中美兩國的措辭都異常強硬,但華盛頓和北京非但無法獲得對經濟生活的絕對支配權,相反,雙方還都暴露出了各自不同程度的軟肋。德國基爾經濟研究所在巴黎舉辦的一場地緣經濟研討會上,美國資深貿易問題專家施泰格( Robert Staiger)發出了對全球貿易體系進行改革的呼籲。作為世界貿易組織即將就任的首席經濟師,施泰格捍衛多邊主義也許本是情理之中,但他的觀點仍值得傾聽。
施泰格認為,即便是地緣政治不斷緊張化的當今世界,國際貿易秩序中的經濟邏輯也依然有效。只要沒有任何一方獲得壓倒性優勢,那麼即便是相互對抗的超級大國,遵守這一經濟邏輯也是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 不過,施泰格同時也表示,不進行相應的改革,現行國際貿易體系將難以為繼,互惠及非歧視原則也將很難堅持下去。巴黎會議的其他與會者也強調了現行國際貿易體系存在的弊端:中國濫用國際貿易秩序的問題,不僅被美國所抱怨,也為其他成員國所詬病,但這類抱怨卻始終無法產生實質後果。
此外,世貿組織也未能成為有效處理‘違禁補貼’問題的平台。”
“德國的三重依賴”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在地緣政治日趨緊張的當下,經濟依賴正在成為致命的軟肋。因為,當一個國家在某個領域擁有壟斷地位,它就會傾向於將這種壟斷地位作為應對沖突的武器:
“過去幾十年間,德國的逆向發展導致了三種明顯的依賴:在軍事安全方面依賴美國,在能源安全方面依賴俄羅斯,出口方面則依賴中國。任何一家德國汽車制造商的季度報表上,中國市場短期內無法替代的重要性都會躍然紙上。鑑於跨大西洋關系當前出現的種種困難,一些戰略家甚至建議德國應進一步加強同中國的關系。而這些人當中,很多人恰恰就是當年積極推動德國靠攏俄羅斯,進而陷入依賴陷阱的政策設計者。 德國現在急需的,是更多的開放性市場。此外,還應通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促成經濟的多元化。”
“未來歐洲人的健康交由北京來決定?”
《商報》評論寫道,經過幾十年的戰略部署,中國已經發展成為醫藥大國。在醫療安全領域,歐洲對中國的依賴正在不斷加深,而政界和經濟界卻對此無動於衷。
”歐洲非但沒有正視自己的落後局面,反而對此輕描淡寫。盡管布魯塞爾和柏林也喊出了制藥自主的政治口號,但具體行動卻大多停留在法律草案的層面上,減少依賴只是紙上談兵。
迄今為止,既沒有鼓勵投資建廠的具體措施,也沒有系統性的產業戰略布局。尤為令人震驚的是,歐洲人獲取生死攸關的重要藥物所高度依賴的那個國家,恰恰是被歐洲定義為制度性對手的國家。
除此之外,歐洲還缺乏資金、速度以及冒險精神。中國有針對性地扶持新生的生物技術公司,加快創新速度的同時,歐洲卻在以官僚主義和過度謹慎阻撓醫療創新的發展。
這並不是要求歐洲全盤照搬中國模式,畢竟雙方在規模、國家干預以及政治環境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將中國完全排除在外,也同時是錯誤的。歐洲必須對現狀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以便擺脫落後局面。承認依賴,或許能夠成為擺脫依賴的動力。
如果不能盡快建立起從制藥到生物科技研發的獨立生態系統,歐盟的影響力遲早會喪失殆盡。屆時,決定歐洲人健康狀況的,將不再是布魯塞爾,而是北京。這種局面顯然不是歐洲能夠承受得起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